或許人們在都市之中很難感受到歷史,尤其身處在潮流最前端的紐約,但其實仔細一看,城市之中的每個角落都顯露出不同時代的痕跡。有時,最時尚的地方往往都是透過歷史的再包裝,重新塑造一個場所,將原有的空間轉換成符合當下文化與社會的期待。
2009年開放的紐約High Line就是這樣的地方,啟用不久之後就成為觀光客的熱門景點,在全球城市關注都市更新與改造議題的當下,提供了一個成功的例子。在紐約下西城,鄰近哈德遜河的街區,從這裡可以看到對岸的紐澤西。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經濟快速成長,進出紐約的貨運也大幅度的擴張,下西城主要作為由紐澤西進入紐約貨運的集散場所,在鐵道周邊發展起來的是肉品加工市場。
2009年開放的紐約High Line就是這樣的地方,啟用不久之後就成為觀光客的熱門景點,在全球城市關注都市更新與改造議題的當下,提供了一個成功的例子。在紐約下西城,鄰近哈德遜河的街區,從這裡可以看到對岸的紐澤西。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經濟快速成長,進出紐約的貨運也大幅度的擴張,下西城主要作為由紐澤西進入紐約貨運的集散場所,在鐵道周邊發展起來的是肉品加工市場。
1980年代之後,當支持原有經濟型態的商業模式不再,鐵道不再是貨運業的主流,附近的肉品加工廠也一間一間的關閉,下西城成為都市治安的死角,邊緣人聚集的區域。
然而,也可以透過都市更新,將都市的邊緣改造,重新塑造都市的空間,改善居民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使得城市變得更加宜居。都市更新的過程,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利益關係,建商努力搶地、攏絡政客,以獲取最大的利益;附近的居民知道都市更新將會扭轉下西區的不好印象,也努力在這個過程之中爭取自身最大的權益。
原本是為了工業與民生用途的鐵路,過了70年之後反而存在一些懷舊的感覺,工業廢棄場所在後工業時代展現出一些美學和環境上的存在價值,一種人對物質破敗的感傷。在荒廢了19年之後,高架鐵路上的荒煙漫草並沒有引發紐約居民將這段高架鐵路拆除的呼籲,反而成立了一個高線之友(Friends of High Line)的團體,透過保存這段鐵路,開放公共空間,期望將這條鐵路的路權還給公眾,提供公共的休閒空間。
付諸實踐的過程並不容易,除了資金的募集外,還要和政府單位打交道,地主也希望透過鐵路的拆除,構建更高的大樓發財。地主當初的想法被沿線的居民Peter Obletz打破,他是一個鐵道迷,在公聽會上力陳保存鐵道的想法,希望鐵道能夠維持原狀。在高線之友的努力之下,紐約市議會通過了這條鐵路再利用的條例,允許民間機構可以使用公共鐵路的路權。
高架起來的公園要種植甚麼植物呢?高線公園不像郝龍斌的花博,撒大錢種了一些不是台北生長的花卉與植物,在這裡的所有的植物都是在紐約當地生長。為了使這些植物適合在空中成長,在人行的步道表面之下,提供給植物生長的排水、溫度調節系統,和賦予花草養份與鳥類、昆蟲等生息的功能。
不同的夢想家共同成就了紐約的高線公園,以廢棄高架鐵道所完成的一條空中花園步道。在初秋的黃昏,微涼的風吹來,我們從Chelsea Market旁邊走上去,感受在城市之中難得的輕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