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4日 星期六

建築的界線:坂茂的無國界人生

    
建築筆記也一陣子沒寫了,因為沒有看到想寫的建築,從居住、建築、空間到地景都是我感興趣的議題。在旅行過程中最容易了解這些,三月底、四月初到九州旅行,順道參訪了建築師坂茂的作品:大分縣立美術館。結合以往對於坂茂作品的參觀,有些想法便油然而生。

我喜歡看日本的建築,從古至今,東亞的古代建築,只有日本保存得最為完整,中國的古建築通常都燒毀了,但日本可以有上千年的木造建築,仍然屹立著,讓現在的人可以感受到過往建築的風采。

對於東亞社會而言,現代的日本建築也最能代表東洋和西洋接觸後,反芻自己的傳統和西方的建築,所創造出來的新概念、新方法、新技術。

不說別的,建築界最高的榮譽普立茲克建築獎,獲獎最多的亞洲人就是日本人,而2013年的獲獎者是伊東豐雄、2014年的獲獎著也是日本人坂茂。坂茂是第七位日本普立茲克建築獎的得主。

每一位的得主都有著自己的風格,但這位得主將人道關懷、救助、公益、節約的這些概念淋漓盡致地發揮在建築上。

地震現場的坂茂

    建築師坂茂的作品在台灣也看得到,南投埔里桃米村的「紙教堂」就是他的作品。本來是阪神大地震後提供給居民心靈慰藉的教堂,透過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的牽線下,在同樣受到地震所創的南投重新修建。

「紙教堂」真的是用紙做的,而且負責建築的人都是志工,坂茂在阪神大地震後親自走訪災區,希望透過建築的專業,幫助災區的居民。坂茂的想法非常簡單:「就像律師與醫師對社會做出貢獻的那樣,我一直都在思考建築師應該也能對社會做出些貢獻。」

   在坂茂的想法中,建築不只是蓋地標性的紀念性建築,或是大規模的開發,還是砸大錢建體育館等蚊子館。對他而言,建築還具有社會性、公益性,甚至救助性。只要有地震的現場,就前往災區親自動手做房子。

    建築師如何在災區幫忙呢? 一開始當地的人還以為他是來亂的,但多次前往,終於贏得了信任。而且坂茂不希望使用任何的重機,只希望透過志工。志工不是建築專業的人,所以組裝一定要簡單方便。

    紙教堂的修建方式相當簡單,利用59根直徑33公分的紙管排列,每根55公斤,所以無需吊車來搬運。屋頂則是白色膜所製的帳篷,讓自然光透射進來,地板則是鋪設連鎖磚,一切的材料都相當簡單,但相當快速,且能在第一時間於災區完成。


    除了對於日本地震的關心,坂茂只要聽聞何處有需要,馬上動身前往當地,所以有著「無國界」(Border-less)建築師的稱號,從盧安達、四川、福島、紐西蘭、印度、斯里蘭卡、美國,只要有需要的地方,他就親身前往當地,讓建築發揮最大人道援助的功用。

坂茂的人生

    出生於日本的坂茂,從小在日本長大,喜歡橄欖球和美術,但高中畢業後,無法適應日本的升學體制,便前往美國唸書。先到新成立的南加州建築學院(SCI-Arc)念書,這所新成立的學校有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和湯姆梅因(Thome Mayne)等名師。

    然而到SCI-Arc念書的坂茂,心裡想的是進入彼得‧庫柏所成立的「庫柏聯盟」念書(The Cooper Un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nd Art),這所學校不需要學費,只要能入學就提供全額的獎學金。然而,後來能夠入學「庫柏聯盟」的坂茂,在美國辛苦的攻讀學位,當時並不是特別傑出,也說自己被老師欺負,快受不了時回到日本,到磯崎新的工作室尋求工作機會,剛好工作室缺人,簽訂了一年的合約。

    坂茂看到渡邊真理、清木淳和牛田英作等人大受刺激,在磯崎新工作室一年後回到美國完成學業。坂茂當時不想留在美國,而是選擇回到日本開始接案子,第一份工作就是母親的設計室,坂茂的母親是服裝設計師,從小就在家接案子工作,所以坂茂的第一個案子就是設計母親的Studio和自家住宅,之後再接一些私人的宅邸和別墅。

    從一個一個作品開始,坂茂開始尋求建築的可能性,找到了後來讓他大加發揮的題材:「紙」。或許我們都太習慣現代建築一定是鋼筋水泥,而忘記了還有其他的可能性,坂茂突破技術的限制,追求建築的新界線。透過紙建築,坂茂走訪世界各大災區,讓災民可以在第一時間得以安身立命,找到遮風避雨的場所。除此之外,坂茂也尋求其他的可能性。

木頭在當代建築上的使用

    在紙之後的突破,他想到的是木頭,木頭雖然在以往的日式建築中是主軸,但作為現代建築,木頭逐漸消失在整體的結構中,只做為裝飾用。然而坂茂突破大家對於木頭的想像,在現在的建築中,讓木頭不只是裝飾上的功用,還具備結構的必要性。

龐畢度的梅斯分館坂茂從157組的團隊中脫穎而出,他認為盒子是最適合博物館的造型,以三個15公尺X90公尺的長方體盒子作為主體,但盒子彼此之間轉了45 度後重疊。盒子的外面則用一頂帽子蓋住,透過唐檜集成材,整體呈現不間斷的弧面,再用透明的膜包住。當夜晚來臨,內部的鹵素燈將木頭的輪廓映射出來,遠看像頂竹編的帽子。

另外一個美術館的嘗試就是大分縣立美術館。

如何呈現「大分」的特色

    如何讓博物館突破自身的界線,和周邊的城市居民融為一體呢?坂茂認為博物館的功能是讓更多的民眾能夠走進來,所以嘗試讓博物館的一樓和市街連在一起。建築的設計理念繼承龐畢度‧梅斯分館的概念,將博物館的內部視為一個一個的盒子,但盒子之間可以打開,讓空間的運用更加的活潑。一樓的空間沒有梁柱,外牆的電動折門透過特殊的設計,如同鐵捲門一般可以打開,使得街道和博物館構成同一個空間。

   大分縣立美術館如何呈現「大分」的特色呢?

    大分在九州的東北部,由於具有火山,溫泉資源相當的豐富,境內的「別府溫泉」號稱日本三大溫泉,傳統的民藝品也相當精緻,以竹藝和陶藝為主,知名的陶藝作品是「小鹿田」燒,竹藝作品則是黃楊細工。當地藝術和文化特色也巧妙地運用在博物館的設計中,七島藺的塌塌米是大分東國重要的手工藝品,將之作為博物館內的椅面,日田所產的日田石作為鋪設地面之用。坂茂擅長的紙管也運用到博物館的座位、椅子和牆壁。

    整體的結構雖然仍是鋼骨建築,但大分所產的杉木也是的重點,博物館的外牆透過木頭的十字交叉,搭配窗框和鋼骨,做成有如木頭編織的感覺。三樓的天花板則利用圓形的天井,並且將木頭柔軟的連結起來,形成曲面,如同梅斯分館的帽子一般,中間的圓洞讓外面的自然光灑入,減少照明上的浪費。


   博物館中的藏品來自大分縣立藝術中心原本的藏品,有五千多件,但新的博物館中也同時呈現了世界級知名藝術家的作品。透過一樓的開放性空間,擅長使用日本染織的設計師須藤玲子設計出筒狀的吊燈,並且她和荷蘭的設計師Marcel Wander設計出大型的彩蛋,用染織的布包覆,豐富的色彩讓整體的空間活潑了起來,彩蛋不只可以看,還可以觸碰,讓民眾更加貼近藝術品。

無國界的人生

    《坂茂》這本建築評論和採訪的專書曾經將坂茂三個月的行程做了一個紀錄,具體而微的呈現坂茂的「無國界人生」。雖然坂茂的主要工作地點在東京,但從他目前工作的樣態來看,堪稱一個無國界的人,同時在東京、巴黎和紐約都有工作室,也在世界各地的災區進行人道的工作,並且在大學教書。


    每個月平均有15次的航班,在不停的工作地點穿梭。坂茂認為第一線到災區幫助災民才知道他們的需求,而且這也是作為建築師所必須付出的公益活動。東京、巴黎和紐約的工作室所接的案子則是實踐他在建築上新創意的地方,特別是巴黎,由於當地的廠商和合作團隊不一定能達到他的期望,所以也必須常常到場了解狀況。除此之外,坂茂認為教育的工作不能少,所以也在京都造形藝術大學教書。

    如此成功的建築師,買機票卻都買廉價航空或是便宜的機票,為了要應付他在全球的工作,還有個助理專門負責怎麼買票才會便宜,不同航空公司聯盟的哩程如何換算,還有機場之間轉機時會遇到的問題。

    為什麼非得親自到場了解建築的細節?為什麼如此投身公益的活動?多少也是一種信念、一種對自我的期許、一種人生的堅持。如此節省也是因為公益活動的每一分錢都必須花在刀口上,所以要減少不必要的浪費。曾經看過坂茂投身公益的神父,在阪神大地震後,看到坂茂為了災民所投注的熱情和努力,他認為坂茂:

與其說是建築師,我到比較認為坂茂是一位藝術家,因為可以看出他追求自己的世界,並透過那樣的表現來確認自己的存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