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算寫一本京都的書,但從來沒有將他寫成一本旅遊書的打算。這本書的概念很簡單,就是說明:「京都為什麼好玩?」京都好玩的理由在於它是「千年古都」嗎?在於它的「傳統」嗎?
是,也不是。
京都的好玩在於以現代的方式引領旅客看到日本的「傳統」,而這些引領的方式讓京都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了平衡,讓這個城市找到生存的利基,不僅成為日本的古都,也成為世界的古都。
京都的現代化
雖說是現代,但京都的現代化肇始於一百多年前的明治維新。本來作為天皇的帝都,京都沒有生存上的危機,它就是個首都、是日本的中心。雖然德川幕府掌握政治實權,建都江戶。但是京都的天皇仍舊是整個日本文化、儀式和宗教的中樞。
當明治維新之後,幕府將軍「大政奉還」,天皇決定遷都東京,隨著天皇遷都的隨行人員也讓京都原本消費的主力降低。政治、經濟和人口蕭條的京都,如何在新時代找到自己的定位呢?
明治政府一開始不知道如何看待京都,但沒有把京都降級為地方城市,而是希望同時彰顯京都與東京兩個城市的重要性。1889年天皇搬進東京新蓋好的皇居,東京在政治上成為新政府的中心,隔月,宮內廳則宣布未來天皇的即位大典要在京都舉行,提高京都在禮儀和文化上的象徵意涵。
多倫多大學的藤谷 たかし教授指出明治時代日本文化象徵的創造,即是將東京成為國家「進步」的象徵;而京都是「傳統」的代表。宮內廳在明治憲法頒布的同一年(1889),也公布了京都國立博物館的建立。京都國立博物館的目的是為了甚麼呢?他和京都作為一個現代化的古都有甚麼關係呢?
博物館的成立
明治政府剛成立時,對於自己國家的歷史要怎麼呈現,也花了一番心思,究竟甚麼樣的文物才算「國家」的文化呢?繪畫、陶瓷、書法等藝術算是「國家」的文化?日本所特產的蟲、林、鳥、獸,算不算自然文化或是自然史呢?
除此之外,博物館這種東西也是從外國學習而來,似乎別的現代國家有,日本人也得要一座。1867年的巴黎萬國博覽會讓日本人開足了眼界,當時到歐洲參觀博物館的日本人把見聞詳細的紀錄了下來。明治政府還特別在文部省之下設立博物局。
1873年日本參加奧地利維也納的萬國博覽會,成立一個博覽會事務局以處理相關的事務。除此之外,政府也開始要訂立「國寶」的標準,一些以前私人收藏的美術作品、雕塑、寺院當中的書籍或是代代相傳的佛像、將軍和大名所收藏的器物,都將之描摹和列冊。明治五年的「壬申檢查」,開始在不同的地方確認日本的國寶,防止失勢的諸侯或是華族,將這些東西變賣。
「壬申檢查」以奈良及京都、志賀、三重等古代神社寺院為中心進行寶物調查,文部省派出的町田久成(1838~97,後來東京博物館的首任館長)擔任負責人,町田久成出身薩摩,在幕末時期為薩摩藩送出的英國留學生,當時他參觀了大英博物館以及巴黎的萬國博覽會,深感國家博物館對於凝聚國家認同的重要性。
沒有了天皇的京都仍充滿古蹟,而且千年的文化在此不會一夕消失,但文化的消費者不只是皇親國戚,而是一般民眾。博物館是國家現代化的組織,讓國民得以親近國家的歷史與文化。
京都就是巴黎
明治政府打算在東京、京都與奈良設立國立博物館,凸顯了當時他們對於西方文明的認識。東京是以往的江戶,後來成為新政府的所在地,日本人認為他們與西方文明的倫敦相似,代表了海洋帝國的崛起,也象徵了日本未來的國家走向,所以東京博物館的陳設一開始主要為江戶時代的文物。
京都博物館在日本文明中的角色是甚麼呢?她像是巴黎在西方文明的角色,是文化和藝術之都,所以京都國立博物館的定位就是日本文藝的重心,展現日本之美的所在。
選址
京都國立博物館的選址一開始共有三個地方成為候選,分別是:御苑內、二條城內,最後一個位址,也是後來博物館的所在地,在七條附近,這裡是以往的貧民區,選擇此地的原因在於博物館建立的同時也可以重新改造附近的街區,同步改造城市。
負責京都國立博物館的設計師是片山東雄,他是何許人物?如何在古都設計出現代的博物館呢?
片山東雄
日本的開國源於美國遠東的艦隊司令培里,他於1853年率領了四艘「黑船」要求幕府通商,打破原來的鎖國政策。片山東雄就在關鍵的這一年出生。在這個風起雲湧的時代中,支持幕府與倒幕的勢力形同水火。長州藩是倒幕的先鋒,組成「奇兵隊」。片山東雄是長州藩士片山文左的四男,年僅12歲就加入了「奇兵隊」進行討幕。
當幕府垮台,明治天皇大量的引進西方的近代工業,為了確立國家財政的工部省成立,其下設有工學寮和測量司,招募學生進行國家公務員的培訓。工學寮後來成為工部大學校 (東京大學工學部的前身),也成立建築部門(日文是「造家學」),特別聘請英國的建築師Josiah Conder任教授。當時的第一屆學生,除了片山東雄以外,還有曾禰達藏、辰野金吾等優秀的建築師,共同構築了明治時代的日本近代建築的景觀。
京都國立博物館的建築風格
京都國立博物館的建築具備重量感和對稱性,是日本在明治時代對於西方建築的模仿。但是,存放日本古代文物的建築為什麼要用西歐風的建築呢?主要是因為日本沒有博物館的建築,必須先參考西方對於美術館的設計。然而,片山東雄的設計也不完全是西方建築的翻版,而是「和魂洋才」的具體表現。
博物館的展示室具備照明、採光和耐震等實際的功用,採用西方的Doric式的建築,在功能、外觀和美感上都具備。然而,仔細研究建築風格,還可以看到片山東雄的巧思。在京都博物館的三角屋簷下,裝飾毘首羯摩和伎藝天,兩位神祇都是佛教中的人物,前者掌管建築雕刻,製作精巧的器物,被奉為工藝之神;後者是精於伎藝的女神。有趣是京都博物館的毘首羯摩的雕像做成希臘的天神,而非日本神話中的形象。
京都國立博物館可以看到日本對於西方建築的吸收與轉化,採用西方建築的樣式,再加上和風的精神,使得它們現代化的過程展現出自己的特殊性。日本第一代的本土建築師,在接受西方的技法下,同時追求日本傳統如何融入新時代中。
京都的復興
京都博物館在京都整體城市的復興計畫中所象徵的地位呢?打造一個城市需要一系列的策略和方法,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日本人在戰場上打敗了清國之後的一年,京都的復興計畫成為了「傳統的再創造」最為成功的例子。當年正月,日本第一條路面電車通車,就鋪設在京都;三月平安神宮竣工;四月到七月在岡崎公園附近舉辦第四屆國內勸業博覽會;十月則舉辦遷都平安京一千一百年的祭典,後來這項祭典成為京都的重要文化活動:時代祭。
為什麼是1895年呢?1892年10月,京都商工會同盟和市民代表所起草的〈平安京千百年紀念祭趣意書〉指出,京都作為日本的古都,以公元795年桓武天皇從奈良遷都京都(平安京)開始算起,到1895年共一千一百年。即將要在這個特別的一年之中,透過各項的活動顯示京都作為日本傳統與文化首都的地位。在意趣書中還指出,要讓國民深刻地了解京都的歷史、文化與景觀。
要讓一個城市成為可以參觀必須要有一連串的配套設施,需要透過現代的運輸方式,並且完成各項的基礎設施才能使國民在設計好的園區之中輕鬆的觀覽。
當時岡崎公園一代規劃以平安神宮為中心,並在其旁邊建造了工業館、農林館、機械館、水產館、動物館、美術館,這也是現在的京都市立動物園、美術館、圖書館、勸業館和京都會館群集的文化公園。
邁向21世紀的京都國立博物館
21世紀的京都,已經不只是日本的古都,而是世界的古都,每年從全球而來的數千萬觀光客都想在此感受到日本文化的特色,整座京都都成為活的博物館。
2014年九月開館的平成知新館展現了新的氣象,由世界知名的建築師谷口吉生操刀,谷口吉生在哈佛大學接受建築的教育,是二次戰後日本第一批出國攻讀建築的建築師之一。
谷口吉生不僅在日本有名,甚至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建築師,紐約的MOMA就是出自於他之手,東京國立博物館旁的法隆寺寶物館也是他的傑作。平成知新館是一個立方體,在舊的京都博物館的右翼。在綠樹環抱的東山邊,沉靜地守在一個角落中,通過水池上窄小的石板橋,走進這座新館的入口。
雖然在西方受建築教育,但從谷口吉生的建築來看,還是看到強烈日式風格的影響。平成知新館的的入口雖然相當小,但進入之後則是寬敞的空間。場內則是運用日本建築中常用的格子、簾幕做為空間的區隔,呈現出若隱若現的視覺感。
谷口吉生的建築相當強調精確與俐落,巧妙的利用牆面和樓板,將空間以多樣化的塊狀呈現,並且透過不同的面展現出流動的感覺,使得視線會隨著轉移,將參觀者引入空間中。
平成知新館的建築在片山東雄所建的舊館旁,以圓柱、垂直遮陽板、屋頂遮陽板、玻璃、天然石牆構成。館外一池清澈的池水,淺淺的池水用來映照四周的光影,讓周邊的景色與建築融合。
一百多年的京都博物館,不僅保存著京都上千年的文物和藝術品,也開放給現代的國民參觀,讓他們得以親近古代的傳統,並且在二十一世紀展現不同的風華,平衡著古都的傳統與現代。
一百多年的京都博物館,不僅保存著京都上千年的文物和藝術品,也開放給現代的國民參觀,讓他們得以親近古代的傳統,並且在二十一世紀展現不同的風華,平衡著古都的傳統與現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