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6日 星期四

小島的生存之道:瀨戶內海 小豆島

一個沒有資源的小島要如何定位自己的發展方向?

每一個小島都要有自己的生存策略,找到自己的發展之道。

從經濟、社會到文化,這些都是整體性的問題,不僅是台灣的問題,也是很多小島的問題,從小島看小島,開年的日本行,在瀨戶內海的小豆島看到了一種不同的生存方式,同時具備產業技術和現代藝術的小島,彼此並行不悖,環境與產業、藝術並存。
蔣氏殖民政權在台灣六○年代的經濟發展策略就是勞力密集,透過台灣當時廉價的勞力,從海外引進原料,加工之後再轉運往其他地方,八○年代之後,開始發展電子業,但是代工的角色並沒有改變。當其他地方的勞力更為廉價之後,國際企業就開始轉向中國或是印度等地。

台灣的發展模式其實並不特別,也非國民黨政權所謂的「台灣奇蹟」,同樣的模式也可以在類似的地方發現:一個以海運為主的小島、一個經濟的十字路口。
移入原料,加工之後再加以輸出也不只是現代經濟的策略而已,以前我在修習羅馬考古時,有一個作業是分析賽普勒斯的考古遺存,位於地中海上的這個小島,處於古代地中海的十字路口,不同的農業加工技術也在此發展著,像是製油業(橄欖油)、製酒業(葡萄酒),透過其他地方的原料,以大規模符合經濟成本的方式,加工之後再運往地中海的其他地方。

小豆島與醬油產業

位於本州和四國間東西向的瀨戶內海,大約有1000個左右的大小島嶼散佈其間,美麗的景觀、四季宜人的環境,在昭和9年被指定為國家公園,是日本幾個最早的國家公園之一。

這些島從古代到現代一直都是船運發達的地方,尤其是本州和四國之間尚未有橋梁連接之前,以往的物資補給和人員運送,都是透過水運的方式。
更為重要的在於從大阪灣到九州之間的陸運不便,由九州到京畿述職的大名、武士和商人們,還有農桑產品、地方特產等貢品都得透過瀨戶內海的船運。

瀨戶內海應該就是近代以前日本航運的大動脈,來往的船隻密集且頻繁。由於運送的物資多從海運,相伴隨的就是覬覦財貨的海盜,尤其是中央政府不穩定的時候,無法兼顧海上的安全,像是日本的戰國時代,數場殲滅海盜的海戰就發生在瀨戶內海。

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都曾壓制瀨戶內海的海盜,當德川家康統一天下之後,透過禁令和武力以防止海盜再起。
對於瀨戶內海的這些小島,德川幕府在其經濟發展的規劃中也有一套安排,小豆島不屬於任何的諸侯大名,是德川幕府的直屬地「天領」。

耕地面積狹窄的小豆島,在德川幕府發展的策略就是「移入原料加工之後,再輸出」,德川幕府利用的不是小豆島的廉價人力,不是勞力密集的產業,而是利用小豆島在九州與大阪中間的絕佳交通位置。

從九州將製作醬油原料的大豆和小麥引進,引進紀州湯淺地區優良的醬油製作技術,在島上發展醬油所需的製鹽業,而小豆島乾燥的氣候和新鮮的空氣非常適合醬油發酵過程菌的生長。
從四百年前開始,醬油的製造業就在小豆島上生根,一個佈滿小丘陵的島嶼,只有三分之一台北市大小的島嶼,全盛時期的醬油廠高達四百間,現在約莫二十幾家的醬油廠,每家幾乎都是百年以上的老鋪。

小豆島與橄欖的種植

在時代的演進之中,小豆島的醬油技術雖然維持古法釀造,但是也在明治維新之後,引進了一些舶來品,也是小豆島的「小豆」得名的由來,日文的漢字「小豆」指的是紅豆,但在小豆島指的卻是橄欖。
橄欖最早在日本栽種的歷史源自16世紀末,當時的傳教士帶來種子加以試種,只有零星的幾株。明治維新之後,第一次參與萬國博覽會的日本代表,從巴黎帶回一些橄欖樹苗,或許是橄欖在日本沒有實際上的用途,故這些樹後來因為無人照料也都沒有開花結果。

橄欖樹的種植還是得跟需求的創造有關,日本在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打敗了俄國,在日本海沿岸得到了大片的漁場,這片魚場裡有以往沒有接觸過的沙丁魚,而此時發展出的罐頭工業,使得海鮮可以製成罐頭,然而,沙丁魚的保鮮則必須透過橄欖油。
1908年明治政府選定了三個較為溫暖的地方種植橄欖:小豆島、三重縣和鹿兒島,小豆島的橄欖結實成果較好,後來成為日本大量種植橄欖的地方,或許是因為這裡的氣候較類似於地中海的緣故。

雖然橄欖樹可以結成果實,但是榨油的方法也須進一步的摸索,剛開始甚至使用製作醬油的機器和麻布,經過不斷的實驗,現在除了有自產的橄欖油以外,也開始製造化妝品等用品,還與西方文明的重要起源地米洛斯島締結姊妹島,甚至橄欖樹與橄欖花現在已經是香川縣的縣樹和縣花。

藝術的小豆島

每三年一次的瀨戶內國際藝術季,2013年剛結束第二屆,第一屆的藝術季只有105天,好評不斷,第二屆舉辦了春、夏、秋三季,由12個島共同舉辦,小豆島也是其中之一。

1988年開始的「直島文化村構想」,建築師安藤忠雄和藝術家草間彌生為了活化地方,開始計畫性復興瀨戶內海上的小島,從直島開始,接著是旁邊的豐島、犬島……等,以藝術來改變這些小島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由二十多個國家而來的藝術家共同參與瀨戶內海國際藝術季。
小豆島也納入瀨戶內海國際藝術季之中,由台灣藝術家王文志參展的「小豆島之光」,是唯一一位台灣出身的藝術家。

「小豆島之光」不在交通方便的港口,並不是一件容易到達的藝術品,它在小豆島的中心,位於丘陵中的梯田,一座15公尺高、18公尺寬的巨型竹編藝術,宛如城堡一般。
這座融入附近景觀的竹編城堡,以當地所產的5000根竹子所完成,由於竹編必須花費大量的人力,透過附近中山和肥山兩村的村民共同協助,並且在網路上號召「一日義工」,由日本各地而來的義工搭船到島上來完成這項作品。

本來中山和肥山兩村的居民由於生處資源貧乏的小島,長年對於水資源和土地運用有一些小紛爭,透過共同合作這項作品,彼此之間的心防也因此卸下,在作品完成的時候,一同喝著台灣的烏龍茶、吃著鳳梨酥。
小豆島之光就是一座促進溝通的空間,也是一座與周邊的光線、景觀結合的建築。當炎炎夏日,農民們中午休息時,就可以走進竹屋之中,陽光會從竹編的縫隙之中灑落,夏日的涼風吹來,在此小憩。

從不同地方來得遊客,也可以自由地走進這座竹屋之中,欣賞梯田、陽光和藍天。當夜晚來臨,透過LED燈節能的現代科技,藍色與紅色的燈光在夜間的山谷發亮,宛如一座魔幻的城堡,成為現代版的鄉野奇談。

開年的日本行從東京到京都、從京都到岡山,搭著從岡山出發的渡輪,抵達小豆島的土庄港,有著日本傳統產業的醬油技術、也有西方的橄欖油生產、而在山林梯田之間,小豆島之光借用了台灣藝術家的創意,使得環境和藝術兩者完美的結合。

一個小島,既有自己的傳統,也有西方引進的技術,還有世界各地來的藝術,走向世界的小島,也希望能在「美麗島」台灣尋找到產業與藝術之間的美好關係。

1 則留言:

  1. 我好喜歡這篇文章。記得之前客家電視台播過「醬園生」這齣連續劇,就是講述萬家香創辦人勵志釀造醬油的故事。裡面還提到光復初期通貨膨脹用醬油以物易物,以及後來主角短暫沉迷香蕉貿易的歷史背景。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