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戶的四大食:握壽司、鰻魚飯、天婦羅和蕎麥麵,前面三種都是以海魚為中心的料理。
如果今日想要來個江戶味覺散步的話,在繁華的東京尋找江戶的味覺,不應該拿起米其林,或是網路的評鑑,而是需要了解江戶的歷史、城市的文化與飲食的傳統。
春天在東京的賞櫻,也來個江戶味覺散步,江戶味覺散步不在摩天大樓的新宿、新橋與澀谷,而是循著城市的紋理、找尋江戶之所以江戶的原因。
江戶味覺散步可以有好幾條路線,以後有機會再一一介紹,今天來條水都的散步方式。沿著隅田川兩岸有著不少老店,由於現在都是道路,東京不復以往的水都風華,從隅田川兩岸的人形町、深川、兩國、淺草才是江戶味覺濃厚的地方。
日本橋
日本橋是所有日本道路的原點,或許也是江戶味覺的原點,以往東京的魚市場不在築地,而在日本橋。
從地下鐵三越前出來,長達十七公尺 的繪卷展現在眼前,這是複製1805年以日本橋為中心所繪製的《熙代勝覽》,類似宋代的《清明上河圖》。現在的三越就是當時的三井越後屋,畫卷之中還有賣菜刀的、書店、藥店、野菜店……等。
從日本橋的三越一路走過來,轉進巷子中,一間三層樓的房子,是營業超過兩百年的鰻魚飯大江戶。
江戶時代寬正年間所創立的老店,目前已經傳到第十代,日室的木門,搭配著暖簾,飄散著鰻魚的香味。
在東京的烤鰻魚與鰻魚飯雖然多,但能夠經營長久,代代相傳和歷史悠久的並不多,「野田岩」、「神田川」和今晚用餐的「大江戶」基本上就是烤鰻魚這種料理的活歷史,打從有蒲燒鰻魚這種做法時,「大江戶」就開店營業了。
㐂壽司的建築是1923年重蓋的,已經將近一百年,而1923年也是關東大地震發生之後不久。㐂壽司創業是在明治末期,那時候本來是路邊攤的壽司店逐漸的移進室內。
現在我們所謂的「板前」,即是吧檯前,是不是有點像是路邊攤移到室內的感覺呢?
深川
吃完中餐之後,從人形町往河岸走,穿過清洲橋,可以到清澄或是深川。我曾經在兩國附近的江戶東京博物館看到重建後的日本橋河岸,以往隅田川兩岸繁華熱鬧,且有充滿庶民味道的路邊攤,每一間都賣不同的生活用品與飲食。
深川這裡或許沒有太多驚奇的事物可以看,但是充滿很多小店、小型博物館和小吃可以邊走邊吃。日本有一套漫畫《孤獨的美食家》,後來還拍成電視劇,一集大概二十幾分到三十分,每次都到不同的地方,或者因為工作、或者因為造訪朋友,在城市的角落之中,往往都可以找到便宜又好的美食。
深川最有名的應該就是深川丼,本來是江戶時期隅田川漁夫的食物,將蛤蠣或是海瓜子等貝類,以洋蔥、紅蘿蔔、昆布、醬油或是味增煮成湯汁,再加在白米飯上(光想到就令人垂涎三尺啊!),本來直接淋在飯上,後來就將食材和白飯一起煮。
簡單、方便、新鮮又美味,就是江戶料理的精隨!
但是,今天來到深川並不是為了深川丼,而是為了新書的「取材」。在深川的江戶資料館以一比一的大小重建江戶時代深川當地的建築,有當時的米店、雜貨店,位在河岸邊的深川,也有「船宿」,乘著舟船而來的旅人,可以直接下船投宿。
在船宿邊則有一些路邊攤,其中一個就是「天麩羅」的屋台,在十八世紀中期以後,天婦羅主要在路邊攤販賣,當時江戶的大街小巷之中都有天婦羅的屋台,天婦羅一串四文錢,和握壽司一貫相當,是庶民可以接受的外食選擇。
天婦羅從平民的食物逐漸轉變成高級料理亭的美食,後來也成為日本料理的代表食物。
參觀完江戶資料館,把「天麩羅」屋台拍下來作為新書的參考照片。
三河天婦羅
散步了一下午便餓了起來。
於是,前往附近已經預約好的「三河是山居」,天婦羅大師早乙女哲哉的名店。早乙女哲哉在採訪之中說道:
做天婦羅,不就是把材料丟進油鍋隨便炸一下嗎?這樣你一輩子也做不出像樣的天婦羅。
天婦羅的製作,依照不同的魚種、不同的蔬菜,所要注意的油溫和麵粉的處理方法都不一樣,但絕對都有它的道理在。
最近出版的《巨匠的技與心:日本三大料理之神的廚藝與修練》採訪了壽司之神小野二郎、天婦羅大師早乙女哲哉和鰻魚名匠金木兼次郎。早乙女哲哉與其他料理大師不同,他還多了點精確度,或許就是因為油炸料理的關係,需要掌握下鍋的時間與油溫,還有色澤的變化,那不是靠感覺就可以處理的,而是需要相應的知識。
在台灣的油炸食物通常都會掩蓋食材本身的味道,但是天婦羅則恰恰相反,不管是所使用的魚類或是蔬菜,天婦羅油炸的真諦就在於提升食物的「鮮味」和「甘甜」,而這也是天婦羅的特色,也是江戶料理最重要的關鍵:生氣蓬勃,只採用最新鮮的魚貨與食材。
坐在板前看早乙女哲哉親自下廚,不僅吃美味的食物,看大師在眼前展現精湛的技巧也是一種享受。從容不迫、不疾不徐,精確地抓住入鍋和起鍋的時間。
在我面前的盤子中永遠只有一樣食物,因為都是在最適合入口的時間才會送上來。
用餐完畢,我也請他在菜單上簽名,他用簽字筆畫了一隻微笑的魚,並且簽上自己的名字「哲哉」,為今日的散步畫下完美的句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