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9日 星期四

《日本第一》與《日本製造》


哈佛大學社會學的榮譽教授傅高義(Ezra Vogel)在八十多歲的高齡出版《鄧小平改變中國》(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2011年在美國出版,之後也出了中文版。

和傅高義以往的書一樣,都是非文學類排行榜上的暢銷書,一出版都引起大家的注意。然而,看了之後都覺得了無新意。

傅高義最了不起的地方是將大家都了解的事情,透過條理的方式,並且附上相當多的例子加以說明,可以說他是很好的歸納專家,但談不上甚麼洞見,讀了之後也只是加強原本已經了解的事情。

鑑古知今,先不談中國的例子,回到傅高義最為熟悉的日本,他在1979年所出版的《日本第一》(Japan as Number One: Lessons for America ),甫出版時也造成轟動,不僅在美國,在日本自然成為最暢銷的書,畢竟有一個哈佛大學的教授作為日本最佳的推銷者,日本國內當然舉國歡迎。

我在書架上翻起這本書的中譯本,是民國69年由長河出版社出版,出版社現在已經倒掉了,而翻譯者則是現在中央研究歷史語言研究所的研究員李孝悌老師。

《日本第一》這本書可以看出傅高義寫作的條理清晰,洋洋灑灑的分析日本的國家、政治、國際公司、教育和治安管理的優越性。
 

在國家的治理上,日本的政府官員素質整齊,受過嚴格的訓練,由資深的官員組成健全且制度合理的系統。

在政治方面,由於日本人重視團體更甚於個人,政治運作的方式在於「公平的分配」,而非美國式的「公平競爭」。政治運作中注重派系運作,而非政治人物的個人特色與魅力。

在國際公司的管理上,其運作方式與官僚機構差不多,日本人採用終身僱用的制度,雖然注重團體精神,卻也鼓勵個人。職員對於公司有強烈的認同感,不僅是上班的地方,還是像家庭般的場所。

在教育上,日本人求知若渴,書報雜誌充斥,對於外國的情報充分的掌握。加上日本家庭注重教育,除了在學校接受一般教育外,放學還得補習。

在治安管理上,隨著日本社會在戰後的高速現代化與城市化,日本社會的犯罪率沒有上升,反而下降,這乃是警察素質優秀的關係,還有民眾的主動配合。

上述都是傅高義的觀點,我摘要時盡量採取較為簡單且中立的概括,如果仔細看傅高義的書,就會發現他是全心全意的愛上日本這個國家與制度,故在這本書的最後一章,標題是〈西方國家能向東方國家學習嗎?〉。
 

成書於1979年的《日本第一》或許有其時代的烙印,當時日本企業橫掃世界,日本製造的產品在全世界都被視為是品質的保證,國民人均所得也超過美國。作為一個亞洲國家,美國人不免覺得「威脅」。

然而,傅高義不是採用「威脅」論,或是認為日本很多的產品都是抄襲歐美國的說法。相反的,他完全擁抱日本的一切,認為日本的制度就算有少許的缺陷,比起美國仍然略勝一籌。

不過二十年的光景,日本衰落了,在國際上沒有當年耀眼,當年略遜一籌的美國仍然是國際的老大哥,而亞洲也不是日本獨強的局面。這樣的國際局勢狠狠的打了作者一巴掌,但傅高義似乎視而不見,在2001年又出版了一本 Is Japan Still Number One,書中把他以前所提到的優點都視為缺點,轉換立場的速度比政治人物還快。
 

或許學者做學問的方式每個人都不同,但傅高義選擇跟隨國際局勢變化,順水推舟而不是中流砥柱。日本情勢好的時候,找各種理由說它好;中國現在發展得不錯,就宛如中共的文宣部,宣揚共產黨政府的高明偉大。

世界局勢轉變得快,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傅高義的風向球也轉得快,日本不再是第一,日本人本身的感受也很深,NHK 2013年紀念開台六十周年的電視劇《日本製造》(メイドインジャパン)即在表達這種感受。
 

由唐澤壽明領銜主演的《日本製造》,劇情大意是即將破產的大型電機公司「匠電機」,由於貸款過多,主要融資的銀行不再借款給公司,面臨三個月後就要到期的五千億日圓的債務,如何面對難關,帶領公司起死回生。由公司的會長秘密出面交代任務,任命唐澤壽明為「重建戰略室」的室長。

作為跨國的大企業,「匠」以自身的電器產品自豪,對於美好的過去,Made in Japan產品橫掃全世界的光景感到懷念。

讓公司起死回生的即是目前的主力產品:電動汽車的鋰電池。然而,中國的廠商「來生」卻能夠以一半的價格製作一模一樣的電池,使得「匠」的主要客戶大和汽車轉向中國的廠商簽約。

分析「來生」的電池之後,發現中國電池中的關鍵技術卻是剽竊自日本。唐澤壽明一行人到了上海要求專利金,卻發現「來生」的電池是以往由「匠電機」出走的工程師所製造。
 

這名工程師因為當初公司縮減預算,發展電池的部門遭到裁減,憤而到中國尋求發展,「匠電機」過去的錯誤成為如今無可挽回的局面。

影片的最後公司得以起死回生,尋求所謂Made in Japan的價值,與中國廠商的關係也從司法訴訟變成共同開拓中國市場。

以電視劇而言,整部戲拍得有點冗長,劇情也過度的煽情,雖然不惜重資,卻無法深刻的打動人心。然而,從這齣戲可以看得出日本人的深層焦慮,以往在亞洲獨強的局面,目前卻得面對中國崛起,在角色調整的過程,似乎還有點不適應,故影片的呈現方式就以中國剽竊日本的專利為主軸,有點類似以往西方人面對日本崛起時,控訴日本廠商的模仿行為。
 

從《日本製造》就可以看到傅高義的分析只是昨日黃花,大型電機企業的失敗,正是因為其缺乏面對局勢的靈活能力,在景氣不好時,也只能放棄終身雇用的制度,採取美國企業大幅裁員的方式。

《日本第一》二十年就見證了歷史的轉變,說明本書的錯誤;《鄧小平改變中國》需要幾年見證傅高義的錯誤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