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0日 星期三

動態的古蹟保存:梅小路蒸氣機關車館

旅行是一種空間上的移動,為了生意、為了求學、為了謀職、為了省親……等。為了達成旅行的目的,搭乘各式各樣的交通工具,但旅行的目的達成之後,我們經常忽略了工具也可以滿足我們技術性以外的需求。

交通工具除了便利,我們也針對其美感和舒適性加以要求,有些人喜歡德國汽車的工藝美感,有些人則對跑車的流線造型執迷。

火車呢?台鐵火車是很多人的通勤工具,但很少有人覺得它們具有任何的美學價值,火車對台灣人而言純粹是一種空間移動的實際需求。

然而,火車對於日本人而言,似乎就有更多的內涵。日本人除了追求火車的速度感以外,一代一代的新幹線也講究造型的美感。
而蒸汽火車,這種舊時代的代步工具,已經無法達到任何實際技術的要求,為時代所淘汰的技術工具。

相對於新幹線的速度而言,蒸汽火車似乎是另一個極端。高速的新幹線使得周圍的景物都迅速的流逝,只保存了一些視覺上的暫留。然而,蒸汽火車使我們可以看清周遭的一切,緩慢的移動本身或許就是對於快速變遷生活的一種反動,慢成為一種放下、悠閒的感覺。

在日本這麼講究速度與技術的國家,蒸汽火車成為一種對悠閒時光、逝去歲月的緬懷。蒸汽火車不是靜靜地躺在博物館中,而是動態的保存著,每年在一定的時段,盤越西線、大井川鐵道、真崗鐵道、秩夫鐵道、北海道溼原列車、山口縣、人吉線,從北海道至九州,日本為全世界蒸汽火車動態保存最多的國家。
在日本行駛將近一世紀的蒸汽機關車,從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中期,蒸汽火車最早是國家進入現代的象徵,串聯起全國不同的地方,使國家得以聯繫起來的工具。台灣的縱貫鐵道也在日本人統治後貫穿,使得台灣人的交互聯繫頻繁起來。

1960年代之後逐漸於日本退休的蒸汽火車,當時的JR國鐵決定除了保存蒸汽車頭的車身外,還在京都車站附近的梅小路,蒸汽火車的扇形車庫成立梅小路蒸汽機關車館,收集全國各地的蒸氣火車頭,進行動態的保存。
靜態的保存較為容易,但動態的保存則牽涉到蒸汽火車實際原理的操作,需要讓火車真的動起來。從維修的師傅、操作員,零件的修復與製造都需要一代一代的傳承下來,並且需要有相關的單位持續提供資金以使得從過去駛來的列車,繼續往未來駛去。

索性日本人對於文物,不管是藝術的創作或是技術性的產品,都保有一種愛物與惜物的態度,1972年梅小路蒸汽機關車館開館當天就有將近一萬兩千人前來參觀,還必須限制人數進場。持續入場的人數不輟,現在已經慶祝開館四十周年的紀念了。

在梅小路保存了19輛的車頭,共有17種車型。除此之外,梅小路本來是鐵路的扇形車庫,1914年所建的車庫現在保存各式各樣的蒸汽火車,還包含以往天皇所乘坐的火車,前方掛著皇室的菊花紋。
扇形車庫的中央為轉車台,作為車輛調度和轉變維修線路所用。目前梅小路蒸汽機關車館每天三回蒸汽火車會在JR鐵路邊的一條支線運轉,每次十分鐘左右,雖然車廂裝飾的有點像是遊樂場的遊園車,但是當蒸汽火車的汽笛聲響起,輪子的聲音開始轉動,莫名的就有種感動。

我們在京都旅行的時候,趕在下午三點的動態展示之前進場,火車嘟嘟的開了出來,一開始先倒退,之後再前進。由於周邊就是使用中的鐵路,各式各樣不同的列車在旁呼嘯而過,新幹線、特快列車、普通車和蒸汽火車形成有趣的對比。

從車上下來,火車駛近扇形車庫前的轉車台,在台上蒸汽火車繞了好幾圈,司機邊向旁邊的乘客揮手,小孩和大人都開心的看著火車吹起白煙,司機似乎也很高興的工作著。對他們來說,工作應該不只是駕駛而已,還有保存著蒸汽機關車文化,這個文化不止是單調的駕駛,還包含火車工藝技術的傳承。
如果只從相片上觀看蒸汽火車,可能無法理解火車的工藝價值,當我第一次在日本東北搭乘SL盤越號時,火車進站前,汽笛聲已經響遍了周邊的森林,看著遠處高大的黑頭車行駛而來,車頭的輪子就超過一個人高,車子緩緩的行駛至眼前,我當時想到工業革命時代的人們,應該也是看到這樣的龐然大物時,才知道歷史已經朝向不同的方向運轉了吧!

蒸汽火車應該是工業革命時代的最佳代表,它代表著人類走向了不同的方向,而蒸汽火車就是傳遞信息與載運人們夢想的工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