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8日 星期一

會津若松:鶴城與大內宿



會津若松的旅行從鶴城開始,這座於戊辰戰爭之中遭到嚴重破壞的城址,在昭和40年(1965年)重新修建。雖然天守閣是重建的,但其壕、土塁、石牆都以精細的工法,保留著400年前的模樣,其珍貴的城郭也被指定為日本國家史跡。

鶴城的歷史其實可以追溯到十四世紀末期,當時的蘆名直盛在此建立東黑川館,十六世紀末期蒲生氏鄉將黑川改為若松,並且建立七層的天守閣。1868年倒幕派與佐幕派的戊辰戰爭,因為慘烈的戰爭而使得若松城聲名大噪,明治政府視其為統一國家的阻礙,下令將之摧毀。


在會津若松車站買了一個便當,我們兩個人坐在鶴城邊的桌椅欣賞其雄偉的氣勢,雖然是正午,東北的夏初依然適合野餐。在旁邊行走的或許是觀光客,或許是周邊的居民,都帶著點優閒、從容的氣氛。上天守閣的路邊,沿途插著明年即將播出的大河劇「八重の桜」的旗幟,歷史上的戰爭已經聞不到,會津若松雖然在核災的福島,但輻射看不到也嗅不到,深層的恐懼藏在內心之中,只有透過集體的心理治療,才能凝聚彼此的士氣,明年上演的大河劇也扮演著部分的功能。

鶴城邊的野餐完後,走上天守閣,其内設有鄉土博物館,陳列與說明會津若松的歷史。由天守閣第5層的瞭望台可以一眼眺望周圍被山包圍的會津盆地,頗可以感受當初在城中之人所望的景色。


午後則從會津若松南下,搭乘會津鐵道,拜訪大內宿,在以往從南方北上或是從北方南下會津若松的道路上,大內宿作為一個驛站,南來北往的江戶商人曾在此地留宿與休息,如果早上從會津若松出發,越過冰玉峠後會在大內宿用個午餐,再往南行。三百公尺長的泥土道路上,滿是茅草覆蓋的傳統農家建築,在田野與大山的環抱之中,如果不是現代的公路穿越過旁邊,遠望之下還以為置身在江戶時代。

由於已經喪失了往日的驛站功能,現存的大內宿只能發展觀光,但在大內宿販賣手工藝品或農產品的居民,就住在其中,販賣物品是適應經濟變遷之後所做的調整,它不是那些刻意仿古的園區中,只為了販賣粗俗的手工藝品的商人,白天經營,晚上就離開,似乎將生活與販賣的物品分開。在大內宿,店主人與大部分的家人都居住在其中,在街道與房子中種著各式各樣的花,與鄰人間隔的空地,種著日常食用的蔬果,再遠一點之處有著其耕作的田地,居民賣著自家釀造的味增、醬菜或是其他的農產品。


我喜歡這樣的文化展現,它是一種順應經濟改變而做的調整,使得傳統在面對現在生活時,還能有其活力與生機,而不是博物館之中所放的化石,只能緬懷,不能期待它的再生。在圍爐烤的岩魚與燒丸子的亭子坐下,一邊吃著丸子,看著店家將它們做的農產品放著讓觀光客試吃。在房子前面乾淨的水渠中,居民清洗著蔬菜,可以想像到在秋季收穫的季節中,金黃的稻穗在廣場上的樣子。

欣賞活的傳統,透過文化招攬觀光,一定要結合在地的生活方式,尋找兩者融合的地方,走過大內宿之後,傍晚我們將到會津東山溫泉 向瀧見證另一場優雅、細緻和美味的地方文化體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