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日 星期三

「大」、「小」便的文化史:讀《東京見便錄》

我喜歡關注生活周邊的一切,特別是出外旅遊時,所看、所聽、所聞、所食,都是與原來生活的比較,周邊的的小細節,多少可以反映一個文化。

出外旅行,除了遍覽風光、享用美食、體驗人文,對於每一個人而言,上廁所可能比吃三餐的次數還要多,我曾在中國不同地方旅行,對於大部分的廁所都不敢恭維,有時在鄉間,數十公尺外就知道廁所的存在,惡臭難聞,沒有沖水、沒有馬桶,只有一條長長的溝渠,上面鋪了快要腐蝕的木板,下面滿滿的蛆,如廁的經驗堪稱驚魂記。

如果中國是恐怖與噁心的如廁經驗,對照組的另一端就是日本,曾經造訪過日本的人,應該都會注意到日本廁所的清潔與衛生,不會遠遠的就聞到阿摩尼亞的味道,有時甚至使用中都聞不到,還會感覺到一股清爽的氣息。
記得曾經在日本看到清掃中的公共廁所,清潔人員不只使用拖把或是長柄的清掃用具掃除,他們跪在馬桶前,以手拿著抹布仔細地擦拭馬桶的內緣,不禁讓我感到震撼,即使在家我也只是拿著長柄的刷子洗馬桶,這樣跪在公共廁所的馬桶前,一個一個擦拭馬桶和小便斗,應該不只是清潔公司的要求,基本上是一種全民的衛生文化。

人對於內急的需求就像是飲食一樣必要,但是大家花了很多的時間討論食物,講究食材的來源、烹飪的方法和味覺的享受,卻很少人花時間在討論廁所的空間、如廁的方式和衛生的要求。

廁所在我們的文化中似乎是一個不被談論的對象,他隱蔽於大家的話語之中,每個人都知道它的存在,而且也需要它,卻很少人討論一個好的廁所應該是怎樣?

當我在書架上看到了齋藤政喜的《東京見便錄:窺看廁所「大」、「小」事》有如開啟了一個世界,這本書除了介紹日本現在一般家庭所使用的廁所,也採訪了東京各式各樣特殊的廁所,還拜訪了防災式的廁所、專為女性設計的立式小便斗、老人使用的廁所……等,也參觀了東京的下水道,了解這些「大」、「小」事的最後流向,並且也自行在家設計最具環保概念的廁所。
作為一個「廁所評論家」,齋藤政喜之前還寫過《東方見便錄》,參觀亞洲各地不同的廁所,討論如廁的方式、廁所的空間和衛生的習慣,我們可以透過飲食了解一個文化,同樣也可以從排泄的習慣理解各國的差異。

旅行過不同地方,回過頭來觀看日本特殊的排泄文化,齋藤政喜透過廁所了解到了日本人的特殊性,在這本小書之中以時間為經,從過去到未來,介紹日本廁所的引進與使用,透過日本人個性的轉化,成為特殊的排泄文化。

對於日本人來說,西式的沖水坐式馬桶,最早出現在三菱財團的創辦人岩崎彌太郎在東京上野不忍池畔的宅邸,雖然說是西式,但進入日本之後還是有一些改變,馬桶的座身維持陶瓷,然而坐墊卻改成日本人習慣的木板,與肌膚接觸的時候才不會產生冰涼感。對於當時的日本人而言,還是習慣傳統的蹲式馬桶,這個馬桶主要是為了接待西方的賓客。
西式廁所傳入日本之後,在日本也產生了「在地化」的過程。日本人不以發明著稱,卻擅長把他人的發明加以改造成為自己的一部分,例如說,很多人以為免治馬桶是日本人的發明,但其實本來是美國的醫療用馬桶,因為發射的水溫和方向不穩定,才沒有繼續在美國發展下去,日本人利用了伸縮式的噴嘴提高命中率,並且使用先進的設備控制水溫,才得以量產,成為現在日本家家戶戶都有的設備。

或許我們已經忘記是甚麼時候開始使用馬桶了,人要習慣馬桶,並且可以在上面舒適的排泄,其實是一種學習的過程(傅柯可能會說是「規訓」!),小孩從包尿布到使用廁所,也得一步一步來,馬桶如何適合不同年齡、不同生理需求、不同性別,廁所的空間、設計就相當重要。例如:大人的馬桶對於小孩而言,不僅太高而且太大,容易造成緊張感,不同身高的小朋友對於廁所的高度也有不同的需求,透過不同高度的設計,在設計上減低小朋友的緊張感。
對於生理上的需求,也必須加以照顧,像是相撲選手所使用的廁所也得符合他們的體型,而面對未來的老年化社會,老人們較孱弱的身體,則需要透過特別的輔具讓他們排泄的過程更加順暢。

透過排泄,也可以了解身體狀況,比如宿醉或是暴飲暴食的隔日,總會排出比較濃的尿液,而每天觀察自己便便的形狀,也是身體的重要訊息,透過廁所也可以管理一個人的健康,上廁所同時量體重、血壓、尿糖、體脂肪……等,長期觀察就可以了解身體的狀況,在日本的某些社區中,智慧型的廁所不僅處理排洩,也長期紀錄使用者的健康情形。

廁所存在每個家中,有錢的人或許可以把廁所布置地金碧輝煌,沒錢的人只好樸素一點,但是不管是富裕或是貧窮、美或醜、男或女,現在城市當中,排泄物都進了下水道。東京的下水道透過汙水的處理,使水再生,最後再度回歸河川、海洋,完成了自然的循環。排泄終究是人類生物性的一部分,自然的循環就是透過微生物分解排泄物之後再度滋養生物。
當我們面對環境保護的要求,未來的廁所是否可能就地解決,不用依賴大型的下水道呢?

日本人已經在某些缺乏下水道的公園、鄉村使用就地解決的方式,不是中國那種溝渠式長滿蛆的便所,仍然是無臭、無味,且兼具生物科技的廁所。在馬桶之中不再是水,所以不用擔心便便掉下去會噴濺上來,而是撲滿鋸屑,鋸屑之中充滿微生物,並且加溫至五十度,使微生物能夠加速活動,每次使用完之後,攪拌一分鐘加速微生物分解便便,只要定期檢查機械的運作,並且每年將鋸屑直接回歸大地,就可以完成生物性的循環。

以往我曾經住在法國、美國,現在則是住在加拿大,這些我們所說的西方先進國家,他們對於廁所的衛生要求也沒有達到日本人的水準,或許在西式的沖水馬桶傳進日本之前,日本原有的衛生要求就比一般文化來得高,所以伴隨著廁所而來的排泄文化,就具備日本的特殊性,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們過度潔癖的習慣。

事實上,廁所評論在日本不只有齋藤政喜這本書而已,各式各樣的廁所圖錄、評鑑、專家都在仔細的研究排泄的處理方式與可能性,透過討論、研究或是實際上的使用,講究如廁的空間、氣氛與舒適度,多角度的理解這個每天無可忽視的存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