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0日 星期五

我所期待的上海世博



1851年的英國世界博覽會,是當代世博會的濫觴,水晶宮成為此次展覽的地標,在這個以鋼鐵和玻璃為結構的建築裡,採光良好,還可以在裡面種植樹木,建築之中所展覽的商品並不販售,但它的展示顯示製造技術的先進,預示了未來科技與技術業的發展。世博會首先出現在英國並不是偶然,它象徵著資本主義在英國快速的發展與向全世界的輸出,商品在漂亮的建築當中陳列,漂亮與絢麗的展場設計讓商品本身就是目的,製造的過程被忽視、模糊了生產的狀況。在這個脫離現實的封閉空間中,彷彿就是班雅明的「商品拜物教的朝聖之地」。

將近一百六十年後,首次在中國舉辦的世界博覽會也複製了相同的形式,它還增加了一項別的原素:民族自信心,這項原素可以透過商品和展示,告訴那些欺壓我們的洋鬼子,中國人也可以製造出相同的東西,我們可以複製你們的模式,把文化的原素放進商品中,並將資本主義的成就更加的推進,使中國成為資本市場不可或缺的一環。上海世博的確是個驕傲,代表了當代資本主義的商業與文化邏輯大獲全勝,中國被完整併入了這個體系,成為世界商品代工與生產的重要環節,並且開始從海口的城市往內陸殖民。



透過設計的空間,A、B、C、D、E區,不同的區域象徵著不同的國家與城市,每個國家精心挑選最能代表其國家的商品予以陳列,從世界各地來的商品,透過各自的攤位加以展示陳列,混雜著所謂的文化特色,讓文化可以被購買,觀賞商品的同時,也可以理解「異國情調」,法國料理、義大利名牌、美國的電腦科技等,世界的文化成為一像展覽,觀看、文化消費與休閒融合在一起。透過整體景觀的設計與安排,整個展區宛如一座陸上的孤島,世界博覽會所展示的真的是我們所身處的世界嗎?如此的光鮮亮麗,絢麗奪目,沒有貧窮、沒有矛盾,只有和諧?

它的規模出奇的大,遠比之前在任何國家所舉辦的大,花費的金錢也前所未有,這代表中國社會比起其他國家富裕嗎?似乎沒有,美國舉辦世博的次數快要超過兩隻手,這些世博會或者是城市早已在人們的記憶中遺忘,下一屆舉辦的城市是韓國麗水,和上海的震耳欲聾相比,落差似乎相當大,為什麼呢?韓寒說得好:「我覺得不是世博會會給中國帶來什麼,而是中國會給世博會帶來什麼。因為本來世博會並不是一個規模如此大的展會,隨著資訊流通便捷,世博會正在漸漸式微,是中國將世博會升格了。有點像某些在國內非常火的品牌,經過了宣傳,你穿在身上覺得牛逼的不行,奢華的不行,出國一打聽,原來是二線的。」



我不想一昧的批評,「我讚美他吧,估計我良心不安,如果我批評他吧,估計我寢食不安。」(韓寒語) 我所期待的世博,當它首次在中國舉辦,在一個同時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同時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在一個自栩為文明的國家,一個有悠久歷史的文化體,一個當前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什麼樣的世博能夠展現出生產過程的複雜性而不只是商品拜物的光鮮亮麗,什麼樣的世博能夠展現出中國內部的文化、經濟貧富的矛盾與差異而不只是一座精心打造的海上孤島。我期待的上海世博能夠反思當代的資本主義秩序,而不只是複製;我期待的世博可以呈現出中國內部文化的複雜性與經濟的矛盾,而不只是熱鬧一場的海市蜃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