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1日 星期五

巴黎的異國甜點



我們在巴黎有太多熟悉的甜點店,從聞名的Ladurée、Pierre Hermé、pâtisserie Gérard Mulot到Le Bon Marché的 Grand Epicerie,這些經典的法式甜點的確是巴黎甜典的最大特色,我們喜歡六區rue Bonapart 的Ladurée更勝於les champ elysée上的,這裡的氣氛更加的靜謐,少了點觀光味,帶著左岸的文化氣氛,整體的裝潢充滿著殖民風,牆上掛著「希望在此桌周園不會有被叛者」,從來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句子裝飾在牆上;Pierre Hermé也給我們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這裡的macaroon與Ladurée的經典風味不同,加入了不同的果香,像是覆盆莓或是草莓等水果的味道,使得這種法式小園餅尚帶著清新的味道,我記得以前我在Sorbornne上課時,常常下課就會帶幾個macaroon或是小蛋糕回家,讓我們的晚餐有個美好的句點。

然而,巴黎的魅力不只在這些經典的法式甜點,人數眾多的新移民也帶來各式各樣的美食傳統,當然也包含各地的甜點,在巴黎的甜點地圖之中,如果不加入這些傳統,是相當的可惜。我們對於巴黎異國甜點的認識,其實間接的都是來自我們兩個吃素的朋友,因為在國外要找到素食餐廳不容易,有時要在外面一起用餐得花盡心思找到適合吃素朋友的餐廳真不容易,我們只好假宴請朋友之名而行大啖異國甜點之實。





第一次造訪這家在Oberkampf附近,rue Saint-Maur上的La Bague de Kenza,是為了與在巴黎高等實踐學院 (É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Études) 攻讀中外交流史博士的好友聚會,這個街區已經離開了巴黎的著名景點,接近巴士底,Rue Oberkampf和Rue de Charonne聚集了相當多時尚且文藝創意的店家,這家以阿爾及利亞點心為招牌的甜點店,和那些在Rivoli、les champ elysée或是左案的經典法式點心不同,異國的色彩,剛走進去那堆積如山的金黃點心,「讓人目不轉睛的口水直流,活像是出自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書,屋子裡滿滿的都是美味珍寶。」美食專欄作家Pierre Rival如是說。





進入店後遇見的第一個困難就是不知道如何點這個阿拉伯糖果屋當中的甜點,唯一且有效的方式就是微笑的指著你想要的那一個,第二個遇見的困難隨即而來,每一個看起來都很可口,卻又無法遍嘗。我們點了七、八個,我現在卻一個也想不起來它們的名字。有時很難區分北非這些甜點的差異,所謂的pâtisseries orientales指的就是阿拉伯世界,從北非和中東來的甜膩膩的點心,或許就像標籤一樣,這種概括式的理解往往會忽略每個地區的差別。La Bague de Kenza則是從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來的,雖然它的每樣甜點仍然是以蔗糖的甜為基底,但甜而不膩口,精緻且平衡的甜度,搭配薄荷茶將甜美的滋味化成留存在喉嚨的甘味。

另外一個值得一提的美食與甜點傳統在北站附近,這裡在Stephanie帶我們來之前,是我們不曾涉足的地方,北站是歐洲之星的起站,我們只為了去倫敦來北站,對北站附近的巴黎並不感興趣。Stephanie是印度裔的法國猶太人,對這個地區相當熟悉,這個地區以地鐵2號線的La Chapelle、7號線的louis-blanc和gare du Nord 等三個站作為巴黎「小印度」的範圍,聚集在此地的大部分是南印度及斯里蘭卡的塔穆爾(tamoul)人,1980年代值斯里蘭卡內戰時的難民更讓此地的移民大量聚集,印度其他地方的人也在此落腳。

這裡的建築是典型巴黎市區內常見的房子,然而店舖內賣的東西則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招牌上有些則以英文,法文,和塔穆爾文三種語文並陳,雖然是超級市場,裡面陳列的則是印度來的香料;雖然是音樂行,販賣的則是印度來的音樂與電影;雖然是服飾店,販售的則是各色的面紗及印染印度花紋的布料。



我們常去的一家店是在La Chapelle附近的Krishna Bhavan,這是一家嚴格的素食餐廳,並且有著在巴黎來說相對便宜的價格,即使是套餐也只將近十歐元,一個主餐的價格在4至6歐元,舉例來說,「dosa」指的是類似crêpe的長餅,thali就是飯搭配各式不同風味的醬汁。印度餐廳的甜品主要是以消暑的冷飲「lassi」,作法應該是以凝乳 (curd)打成泡沫狀,再以不同的果汁或是香料調味,由於這裡不提供酒類,芒果lassi就是我們每次來必點的飲料,飯後我們選擇的甜點則經常是keseri,這個常見的印度甜點一般是以印度麵粉製成,有些搭配葡萄乾或是腰果,在這裡的則是搭配著冰淇淋,當剛完成的keseri還帶著點溫度時,逐漸融化上面的冰淇淋,冷熱的調合,外加點奶香的甜味在嘴巴中化開,充滿著幸福且甜蜜的味道。



阿爾及利亞與印度,這些在巴黎的異國美食傳統,事實上都是構成巴黎美食地圖的一部分,巴黎有著太過強固的美食傳統,甜點的特色也相當強烈,強烈到足以忽略這些不同的傳統。描寫美食的作家經常將食欲的滿足與昇華的性欲類比,這樣的類比在甜食的描寫當中更為常見,甜食似乎是一種盡乎邪惡的耽溺,甜美且柔軟的罪惡,它使你忘記該有的自制,印度人最敬愛的象神甘尼夏,就是嗜愛甜品,耽溺的邪惡似乎與神賜的靈性密不可分,在晴朗的午後,與情人一起在阿爾及利亞的糖果屋分享甜食,流動的甜蜜,歡喜而滿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