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日 星期六

葡萄酒的書寫



彷彿順水推舟般的自然,和我預期的相似。

當喝到了今晚這款白酒,我以為它是Sancerre,但一看酒標卻是我不認識的產區,一查之下原來是毗鄰於Sancerre的Menetou-Salon,我想就是這個時候可以開始書寫葡萄酒了,已經有了一個大致的輪廓,需要透過書寫以釐清自己的味蕾、瞭解更為細緻的差異。

記得我們在巴黎時,每個星期的某一個晚上,我們選擇一間餐廳,不是特別的紀念日,畢竟我們相處的每一天都是紀念日,為的是已經身處於巴黎這個美食天堂、流動的饗宴,怎能入寶山而空手而回,我們選擇的不是甚麼星級的餐廳,就是一般的Bistrot或是Brasserie,在米其林指南上它們可能有一個米其林寶寶在上面,指的是價位通常在35歐元以下就可以吃到的好味道。在台北好一點的餐館吃一餐也差不多這個價錢,對於巴黎人來說,這樣的價錢對比他們的收入條件,可以說是街角的小館,平易近人。

那時我們剛剛開始吃法式料理,你問我會寫食記嗎?我說還不會,等我吃了三、五十家,對於法式料理有點認識,而且看過一些雜誌、美食評鑑之後,知道自己對於法式料理的理解與所謂好吃的餐廳之間,達到了某種程度的平衡,才會開始寫食記,或者是有些餐廳去過一次、兩次之後,再度造訪才會開始寫食記。目的就是不想膚淺的追求高級、星級的餐廳,只是想了解法式料理的本質。在做了一些功課,吃過三、五十家餐廳之後,經常會發現那些用心的小餐館,往往在價格上和味覺上得享受,不會比在國際上有名的星級餐廳來得遜色。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選擇吃飯的配酒,剛開始侍者拿上酒單時,雖然懂得法文,那些產地的名字彷彿是另一種語言,從一些基本的書開始看起,讓那些產地的名字透過味覺,也透過書上的描述,開始理解味覺與文字之間的連結。在巴黎時,10歐元上下就可以買到不錯的酒,假日我們去買菜時,市場邊的小酒館是我們吃早餐的地方,搭配著一點terrine (中文應該翻成法國派、手工餡餅、肉凍),早餐就開始喝個一杯。在小酒館當中,一桶一桶的橡木桶,有些人拿著家裡的瓶子,裝滿了一瓶就在街邊喝起來。



除此之外,我們也走訪巴黎的不同酒窖,不是那種高檔、豪華的酒窖,而是一些與產區互動密切,從產區出來之後宛如新鮮的水果一般,一箱一箱的擺在酒窖的地上,有些還是獨立的小農或是採用有機栽植法的葡萄酒。每晚,睡前一、兩個小時, 我在讀法文,妳在複習著服裝的打版技術,我們小酌一番,在巴黎的天空下,不會有比這更浪漫的事。當每晚睡前喝點葡萄酒成為一種習慣,我也開始認識不同的產區。



從巴黎飛往蒙特婁求學,此地主要的葡萄酒都由SAQ代理,據說它是全球五大酒商之一,應該是壟斷的關係。魁北克人或許強調本身的法國文化,對法國酒的喜好,比起旁邊安大略產的冰酒還來的更高。可能由於大量引進的關係,我曾經比較過一些相同的酒款,販賣的價錢與巴黎相近。比起北美其他的城市,魁北克的法國酒不僅在價錢上合理,選擇的種類也多。我記得姊姊曾經在蒙特婁喝過一次Saumur,從此對這個產區念念不忘,回到紐約之後,在網路和紐約的酒窖遍尋不著,有一次我們在Columbus Circle附近的小酒窖終於找到一隻,但品質並不是太好。當然,在紐約一擲千金,還是可以找到不錯的酒,但是,以價錢上來說,我選擇一支酒的合理價格在15到25塊加幣之間,還是在蒙特婁所能選到的較為豐富。

喝葡萄酒就和吃法式料理一般,當我在還未熟悉之前,不會嘗試書寫,只有在自己的味覺資料庫之中累積一定的數據,成為一種飲食習慣之後,在某個當下,自然會想寫食記或是書寫葡萄酒。

選了一款不是特別有名產區的酒,也只是平價的酒款作為書寫的對象在於葡萄酒對我已經是一種習慣,它不是宴會或是特別場合的陪襯,它也不是某種品味的象徵,對我來說,它就是一種像是《戀酒事典》(Dictionnaire amoureux du vin)當中所說的:我不想喝了幾瓶葡萄酒之後就大書特書,更何況這本書不是品酒手冊,也不是選購指南………我在這裡只提我認識的、我喜愛的,還有能激起我熱情的。書裡有自傳性質的、關於閱讀的、飲食、咖啡館……,伴著葡萄酒情聖在眾多美麗的酒瓶之間進行永恆的追逐。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