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9日 星期一

在上海思考亞洲—寫在第二屆亞洲藝術、宗教和歷史研修班之前



2012年的六月底,中央研究院院士杜正勝先生和麥基爾大學的葉山(Robin Yates)教授,在台灣的中央研究院參加「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作為他們所指導的研究生,躬逢其盛,同時也與很多國際漢學界的碩學之士交流。結束之後,隔天便動身前往上海參加第二屆的「亞洲藝術、宗教與歷史」夏季研修班,由中國的復旦大學、美國的普林斯頓大學和日本的東京大學於上海的復旦大學舉辦為期十天的密集研修課程。

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和上海舉辦的研修班都可以反映當代的「漢學」語境,作為唯一參與兩屆研修班的國外博士班研究生,在台灣得到歷史學的碩士(台灣大學)與學士,目前在加拿大麥基爾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或許也可充當目前漢學語境的一個小註腳。

當中國改革開放之後,史學的圈子和西方漢學界接觸日益頻繁,以往的漢學家因為中國與外界的交流中斷,只好赴台灣學「中國」歷史,當下中國的一流大學彼此之間也互相競爭,漢學的系譜越來越難追索,在全球化學術語境的當下,多中心、跨學科和界限的泯滅,應該就是目前漢學圈的特色。

去年第一次參與「亞洲藝術、宗教與歷史研修班」,有個模糊的思考在我心頭縈繞著,至今年才漸漸的具體起來。「亞洲」作為一個西方想像東方的概念,包含了中國、印度和伊斯蘭等不同的大型文化區塊和其下無數的異質文化;在東方,為了抵抗西方的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日本學界從戰前到戰後,對於「亞洲想像」的傳統始終沒有中止過,隨著時代和局勢的演變,內涵大異其趣,從東亞戰爭的助陣角色,成為具有反省精神的思考。竹內好、溝口雄三和子安宣邦對於「亞洲」和「東亞」都具有時代的烙印,反思日本人的處境與應對的方式。


從歐美所想像的異己「亞洲」,到日本學界對於「亞洲」的反省,這些「亞洲」都不在中國發聲,話語權不在中國身上。時至今日,我們可以和來自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與日本東京大學的重要漢學家在上海討論「亞洲」,物換星移,時移勢轉,然而,我們必須更進一步的思考,在上海的亞洲,屬於中國的「亞洲之聲」是甚麼?是否和在中國的社會主義一樣,具有「中國本身的特色」呢?這些問題都是夏季研修班在知識論與方法論上所需思考的問題。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


“亚洲艺术、宗教与历史研究”2012年夏季研修班

2012年6月24日至7月3日(共10天)

为促进亚洲研究领域的研究生的交流与培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和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合作开设2012年“亚洲艺术、宗教与历史研究”夏季研修班。


一、招收对象

1、欧美大学亚洲研究领域博士候选人15人。

2、上海市高校人文学科类硕士或博士研究生15人。


二、日程安排

6月24日 报到

晚上,中外学生见面

6月25日 文化史课程 主持人:董少新(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副研究员)

上午:羽田正(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教授),亚洲与伊斯兰世界的文化交流史

下午:艾尔曼(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教授),东亚思想史与科技史

晚上:课程讨论

6月26日 参观考察

6月27日 宗教史课程 主持人:刘震(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副研究员)

上午:葛兆光(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教授),中古道教仪式

下午:太史文(普林斯顿大学宗教系教授),中国中古佛教史

晚上:课程讨论

6月28日 参观考察

6月29日 艺术史课程 主持人:朱莉丽(复旦文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上午:李星明(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教授),唐代艺术史

下午:大木康(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教授),前现代文学史

晚上:课程讨论

6月30日 参观考察

7月1日 自由活动

7月2日 分组讨论与结业典礼

上午:分组讨论(提交课程报告)

下午:结业典礼

三、费用

复旦文史研究院负责:1、日程安排的参观考察费用和交通费;

2、欧美来访学生在上海的住宿费和餐费;

3、国内学生的餐费。

四、学分和证书

参加研修班的复旦大学学生修满课时,可得一个学分;结业时,将向全体学员发放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颁发的结业证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