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8日 星期三

東京‧中央大学:第7回中国中古史青年学者国際会議 (8/24-8/25)


中國、台灣、日本和韓國的學者齊聚東京,作為本次會議的第一個發表人,共襄盛舉。

第7回中国中古史青年学者国際会議

■会場のご案内■
 第7回中国中古史青年学者国際会議は、8月24・25日(土・日) に、中央大学多摩キャンパス3号館の3115教室で開催されます。


【8月24日(土)】

 10:00~10:20 開会式

 10:20~12:00 個別報告(両漢) 司会:阿部幸信(中央大学)
○胡川安(マギル大学)「漢代墓葬的画像資料与地方認同:以四川為中心的討論」
コメント:津田資久(国士舘大学)・薛夢瀟(武漢大学)
○飯田祥子(岐阜聖徳学園大学)「王莽の戦争」
コメント:古怡青(淡江大学)・陳侃理(北京大学)

13:30~16:00 個別報告 (史学史) 司会:顧江龍(首都師範大学)
○徐沖(復旦大学)「《続漢書・百官志》与漢晋間的官制撰述――以“郡太守”条的辯証為中心」
コメント:阿部幸信(中央大学)・林佩瑩(オックスフォード大学)
○聶溦萌(北京大学)「中古目録学史部的形成——―兼論中古時期“史”的涵義」
コメント:安部聡一郎(金沢大学)・林欣儀(コロンビア大学)
○游自勇(首都師範大学)「瑞与妖:中古《五行志》怪異書写之一端」
コメント:海野洋平(一関工業高等専門学校)・裴允暻(東国大学校)

16:20~18:00 個別報告(南朝) 司会:趙立新(国立曁南国際大学)
○小尾孝夫(大手前大学)「劉裕の義煕土断――『宋書』『南斉書』に散見する「軍郡」の検討から――」
コメント:趙立新(国立曁南国際大学)・孫正軍(首都師範大学)
○梁鎮誠(延世大学校)「対南朝“詔”的考察」
コメント:朱溢(復旦大学)・三田辰彦(東北大学)  

8月25日(日)】 10:00~12:30 個別報告(北朝) 司会:蔡宗憲(国立中興大学)
○常彧(北京大学)「矟之成藝――魏晋南北朝的騎矟戦闘及其軍事文化的形成」
コメント:戸川貴行(東京大学)・蔡長廷(国立政治大学)
○曾名郁(国立中正大学)「北周、北斉粟特人的発展異化与治粟模式的分歧」
コメント:前島佳孝(中央大学)・張栄強(北京師範大学)
○山下将司(日本女子大学)「北朝末唐初間のソグド人軍府と軍団――ソグド人漢文墓誌より――」
コメント:林静薇(国立中正大学)・凌文超(中国社会科学院)

13:40~15:20 個別報告(宗教と社会) 司会:張栄強(北京師範大学)
○蔡宗憲(国立中興大学)「五至七世紀的摂山与仏教」
コメント:鄭在均(成均館大学)・陳昊(中国人民大学)
○許凱翔(国立清華大学)「試論唐宋時期成都大聖慈寺的蠶市与薬市」
コメント:岩本篤志(立正大学)・崔宰栄(翰林大学校)

15:40~17:40 総合討論「政治史の可能性」 司会:佐川英治(東京大学)
○基調報告1:孟彦弘(中国社会科学院)
○基調報告2:陳識仁(天主教輔仁大学)
○基調報告3:松下憲一(愛知学院大学)
コメント:蘇鉉淑(円光大学校)17:40~18:00 閉会式
 

資料來源:http://c-faculty.chuo-u.ac.jp/~yukiabe/lianyihui/index.html
  (如網頁為亂碼,請將編碼改為日文shift_JIS即可)

2013年8月25日 星期日

2012年最佳日劇:康乃馨(カーネーション)


2012年東京舉辦第六屆國際戲劇節International Drama Festival,由《康乃馨》(カーネーション ,臺灣播出時譯作《糸子的洋裝店》)的主角尾野真千子獲得最佳女主角,同年最強勁的對手是《家政婦三田》的松島菜菜子。
 
如果看過兩者的表演,不得不說頒獎相當公允。就我個人的想法而言,《家政婦三田》的內容和製作都不如《康乃馨》,《康乃馨》除了最佳女主角,也得到了最佳日劇和最佳導演
 
《康乃馨》是日本設計師小篠綾子的真人故事,在劇中尾野真千子所飾演的小原糸子就是根據其人生經歷所改編。糸子出身於販賣和服的家庭,卻對洋裝有著異常的熱情。不顧父親的反對,仍然堅持自己的夢想。

出身大阪岸和田的鄉下,一個女性想學洋裝的製作或是獨立開店,在戰前的日本社會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透過本身的毅力和周圍親友的幫忙,糸子得以在21歲創業。
 
支撐糸子一路走下去的是對於洋裝的熱情,丈夫在戰爭中病死,一人扶養全家以及三個女兒,一邊繼續自己的事業。
 
《康乃馨》在日本播出時是每天早上的八點,只撥出十五分鐘,NHK2011年度下半年的晨間小說連續劇(第85部)。於20111032012331播出,在台灣上映的時候,將三集併作一集,總長度也長達五十集,和NHK的大河劇長度差不多。
相較於大河劇所演出的都是歷史之中的名人,《康乃馨》則展現平凡小人物中的不平凡,比起歷史上的名人,現實世界的人生也是波濤洶湧,同時充滿了挑戰、困難,但也有溫馨、感人與動容的時刻。
 
從大正、昭和到平成,透過女性的角度觀察男性掌權的社會。除了糸子的爸爸以外,小原家的成員幾乎都是女性。相較於男性,女性有女性可以發揮的地方,女性的力量更為柔軟,也具備更強的韌性。
 
糸子的家鄉岸和田,附近20個町每年都會定期舉辦だんじり祭,將近三百年歷史的祭典,是凝聚家鄉記憶的活動,雕刻精緻的台車在祭典時會穿過岸和田的大街小巷,在將近兩層樓高的台車上,會有個拿扇子的人在上面不停地跳躍。
從糸子有記憶以來,一年一度的だんじり祭典,整個小鎮都會動起來,這齣戲就從大正三年(1924)的九月開始,那一年的だんじり祭典輪到安岡家的長男泰藏站在轎頂。
 
當年輕帥氣的泰藏站在轎頂時,對於糸子來說,有朝一日想要站在轎頂是她的夢想,但是周邊的人開始跟她說女人是不可以接近台車(だんじり)。在生活中,老師、親戚和朋友都跟她說女人能做甚麼、不該做甚麼。好強的她始終打破男女之間的界線,嘗試為自己打開另外一扇門。
 
住在神戶的外婆所送來的洋裝,使她對於這種構造上與和服完全不同的服裝產生了興趣。大正時代到昭和早期,岸和田完全沒有機會接觸到洋裝的訊息。因為本身積極的態度,加上對於洋裝的熱情,讓她覓得恩師,也獲得家人的同意得以在21歲開店。
 
糸子對於人生的觀念似乎很簡單,透過工作獲得生存的價值,一件一件為客人量身訂做的衣服就是其人生的見證。即使在戰爭中,她也透過創意,為客人訂做合身且創造潮流的衣服。

對於糸子來說,女人不是因為男人而存在,是為了自己的價值而存在,因為有了一生追求的價值,即使丈夫在戰爭中病死,她也能夠獨自扶養三個小孩。
 
對於戰爭的態度,糸子相當的消極,家鄉的女人們見證一個一個男人在小鎮消失。戰爭過後,只剩老人和小孩還活著。戰爭期間,不能穿著花俏的洋裝走過街頭,所有享樂的事情都被禁止。對於糸子而言,好的政府或是國家就是能夠人盡其才、自由發揮的政府,限制穿著的政府,戰爭怎麼可能會打得贏呢?
 
作為戰後碩果僅存的服裝設計師,糸子在商場上也展現了不同於男性的態度,她不習慣男性社交的場合,只想要好好的將服裝做好,服務好每一個來店的客人。日本社會雖然保守,但女性也不是無法發揮,有才情的女性總是可以找到自己的一條路。
 
而糸子人生成功的地方或許還在於她是三位知名設計師的媽媽,以真人實事的作品改編,糸子在真實世界中也是著名設計師小篠弘子、小篠順子和小篠美智子三姊妹的母親,三位現在還在世的設計師,稱得上是日本服裝界的國寶,在日本以及世界的服裝界都各自有一片天地,三人在服裝設計的風格上迥異,每個女兒都有各自的堅持與服裝品味,卻又各自發光發熱。
能夠教出三位這麼優秀的設計師,需要有甚麼特別的教育方式嗎?似乎沒有。糸子的方式似乎就是專注在自己的工作,她並不要求女兒們都走上服裝設計這條路,但在成長的過程之中,女兒們永遠看到媽媽專注在服裝世界的熱情,覺得似乎只有在服裝上有所成就才能得到母親的認同。
 
日本人對於西方事物的吸收,有時候不得不令人感嘆,在岸和田的鄉下,糸子隨時關心世界的流行趨勢。三個女兒們成長於戰爭之中,是戰後第一代領導日本服裝潮流的設計師,心中所想的就是想要讓東京成為世界服裝潮流的中心之一,與倫敦、巴黎一樣。但是,她們所創造的潮流不只是模仿、抄襲而已,是吸收過後再創造的成果,屬於日本人的洋服。
 
活到92歲高齡的糸子,對她而言,女人就應該隨時打扮得漂亮,展現自己美麗、自信的一面,有了自信之後才有生存的動力。上了年紀的人也應該穿著合身、好看的衣服,懷著這樣的信念,她工作到人生的最後一刻,透過服裝,她也和家人、工作夥伴、朋友和整個世界建立起關係,在人生的盡頭時,幸福地離開。

 

2013年8月20日 星期二

設計「自然」:紐約中央公園與蒙特婁皇家山公園

從家中的客廳向外望,就是蒙特婁的皇家山公園,它也在學校的正後方,是蒙特婁島上唯一的小山丘,在島的正中央。
 
皇家山的南方是蒙特婁的市中心,從麥基爾大學一直到聖羅倫斯河畔的蒙特婁舊城,是商業繁榮的集中地。
 
在過去的四年裡,我從家裡出來,跨過一條街就到了皇家山公園,通常我每隔一天就到山上慢跑,除了大雪將皇家山掩埋的日子,皇家山與市區以大片綠意盎然的草原連接,往上是皇家山的入口,綠樹成蔭,碎石的路面緩緩蜿蜒向上,隨著路面慢慢上升,城市逐漸在自己的腳下。
同樣在過去四年中,我也對於另外一個城市逐漸熟悉,一年到紐約三次或是四次,有時是拜訪在那邊工作的姊姊,有時則是到那邊與我的committee member,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教的老師會面。
 
在紐約時,我似乎很少離開曼哈頓,有時住在上西城、有時住在上東城,旅行的時候,會在早上或是黃昏時到紐約的中央公園慢跑。
 
紐約的中央公園和蒙特婁的皇家山公園都出自F.L.歐姆斯特德(Olmsted)之手,他是建築師,但不是蓋起一棟一棟房子的建築師,他是「地景」的建築師,透過在北美蓋起一座一座的公園,改變了整體的城市文化。
火車、汽車和飛機的發明促成交通的便捷,人口往城市集中,由於在城市發展更有機會,離開鄉村的農田、自然,居住在水泥叢林中一格一格的小房子之中。
 
十九世紀中葉,美國城市大規模的城市化,由於鐵路的發展、經濟的集中化,大量人口湧進城市。湧入城市的人口暴露了早期城市的問題,沒有規劃的城市沒有下水道、沒有汙水處理、也沒有整體的規劃與設計、更談不上都市的景觀。
 
當時大規模的傳染病在都市之中傳播,整體的衛生相當糟糕,健康的環境、乾淨的用水、以及合理的綠地空間的觀念都付之闕如。
照顧廣大市民的需求與福祉是城市規畫中所需考慮到的問題,將近150年前,歐姆斯特德就認為:「有責任在城市規劃中考慮更廣大市民的需求。」歐姆斯特德不是馬克思主義者,卻帶有左派的想法,他認為城市的發展是階級分化下的產物,是掌握權力的政治、商業階級所壟斷利益的地方,但對於城市來說,勞動者、普羅大眾才是讓城市運轉起來的無名英雄。
 
對於歐姆斯特德來說,城市的文明不是商業的繁盛、工業的發達而已,不是凸顯人類階級的不平等,而是不同階級在這個環境中共同貢獻自己的心力,城市必須要有空間讓不同的人都可以活動。《美國城市的文明化》這本書,透過城市景觀的規劃,倡議彌平人類事實上的不平等,使城市變得宜居、空間變得寬敞、環境變得舒適。歐姆斯特德認為中央公園是:
露天聚會的地方,代表了各個階層……這種聚會不是智力性的,擺脫了人與人的競爭,擺脫了嫉妒和傲慢,每個個人僅僅通過到場就能增加其他所有人的歡樂。
 
中央公園建立的時候,適逢南北戰爭之後的美國,黑人雖然解放了,但國家還處在戰爭的傷痛之中。公園不只是公共的休閒空間而已,他也想要彌平南北的差異,歐姆斯特德創造廣大的空間,他認為:「我們需要足夠的活動空間,我們需要周圍的樹林達到足夠的寬度,樹木能提供多重光線和陰影,就是為了從視野中將城市完全擋在外面。」 
城市在他的想法之中,是帶有階級藩籬的所在、是勾心鬥角的場所,在廣大的公園中,不同階級的人可以在這裡享受自然,天空、白雲和綠地都是不分階級、種族和性別差異的。
 
當中央公園的選址確定時,當時那裡還是紐約的郊區,但是歐姆斯特德已經預見了城市的大規模發展,將會使得中央公園成為紐約的中心。他的設計確保:「公園四周的大樓即使高得比中國的長城高兩倍,他的設計也可以保證在園裡看不到這些大樓。」
 
歐姆斯特德對於自然的想像不是植物園當中刻意栽種的植物、不是溫室當中的花朵、也不是精心布置的園藝。在美國新英格蘭的鄉村之中成長,他喜愛康乃狄克的鄉村景色。
旅行過了世界不同的地方之後,他喜歡英國利物浦的伯肯海德公園的設計方式與造景。其中的草坪、樹木、湖泊和濕地都呈現不規則、隨意和自然的樣態,當時英國所流行的田園主義影響了他的設計。
 
對於設計者來說,在城市當中營造出鄉村的景色與地形,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挖造人工的湖、堆起小山,造價遠比園藝來的貴。歐姆斯特德認為他是一個景觀的建築師,不是園藝家,也不是單存的建築設計師,他思考的是一種哲學、一種理想的生活方式。

每天忙於工作的城市人,過度的心神不寧使他們需要一塊地方可以閒逛,可以暫時遠離平日的喧囂、吵雜和壓力。城市的公園就是要補充城市的不足,在城市當中充滿了各式各樣奇特的建築,甚麼是城市當中所缺乏的?
寬敞的空間是城市最為缺乏的地方,城市公園的美麗在於「田園風光之美、茵茵草場之美、林間空地之美、綠色牧場之美、平靜水面之美。」如果我們相信自然是可以讓人的心靈與身體獲得休息的所在、放下紛擾的一切,那麼城市公園就應該將「城市隔絕在外!」
 
紐約的中央公園在1873年建成,耗時15年。占地843英畝( 5000多公畝),是紐約最大的都市公園,59街為南界、110街為北界、東從第五大道、西到中央公園西路(Central Park West)為界,中央公園是一塊完全人造的自然景觀,在裡面大片綠茵的草地、樹木鬱鬱的小森林。
中央公園是歐姆斯特德建築生涯的開始,似乎還有點僵硬,整體的設計過於規整,無法完全體現其「自然」的哲學。在之後北美其他城市的公園設計中,他的設計更加注重當地的特色,並考量整體的城市規劃。
 
波士頓的「翡翠項鏈」(Emerald Necklace),除了是自然景觀的公園之外,也將交通的便利性、城市的排水、防洪和市民的健康一起考慮進去,使得公園和城市成為一體,公園成為城市不可或缺的生活系統。
在蒙特婁的想法顧及到原有的環境,對皇家山進行最少的改造,減少人工的裝飾,保存本身的原貌,因為歐姆斯特德認為自然本身就具備陶冶身體、心靈和人格塑造的能力。
 
根據每個城市的環境、地形和氣候環境,歐姆斯特德在不同的城市設計出不同的公園景觀。蒙特婁的皇家山不是本來就讓人得以親近,作為一個「景觀」,他必須透過「通道」使人得以觀賞、得以進入山林、得以體驗自然,當進入山林接受陶冶時,過程本身必須是「無意識的」。
近乎哲學與宗教的自然觀,歐姆斯特德利用陡峭、破碎的地形,大量種植不同的地表植被、灌木和攀援植物,使得森林本身的林相更加豐富且深邃。他認為:「『風景(scenery)』是近處光與影的重要組合,或遠處細節的遮掩。」兩者合一才能使得風景更加豐富且多變,透過複雜的風景設計,美學的層次才會更加豐富。
 
在蒙特婁住了幾年,以為皇家山的通道、景觀是如此地自然,如此地宜人,彷彿原本就生長在那裏,直到看了歐姆斯特德設計皇家山公園的筆記,才知道一切的景觀都是在他精巧的設計之中:
 

隨著自然形成的遊覽路線,路邊的喬木和林下灌木將變得越來越稠密。在繁茂的樹葉之間,向右看去,可以看到在懸崖峭壁的邊上,到處都被幽暗的常綠灌木叢、攀緣植物、苔蘚和高山花卉所覆蓋;另一方面,人們還能透過幽深綠蔭蔽障間偶爾的空隙,看到遠處隱約閃現的河水,以及陽光明媚的遼闊天地。
 
越過一片矮林叢生的陡峭下傾地表,另一幅景象出現在眼前,在一個寬闊的山谷中,展現出湖泊的水面,一直延伸到遠處朦朧的地平線,黃昏的薄霧正逐漸聚攏在一起,迎接著正在落山的夕陽。
經過緩緩彎曲的上坡路。人們將被帶到一片林木茂密的懸崖峭壁的邊緣,在這個位置,現在已經出城很久的人們可以俯瞰遠處的城市。越過櫛比鱗次的屋頂,越過行駛著莊嚴巨輪的港口,一片巨大的開闊平原展現在眼前,間有幾座莊麗的山丘。在所有這些景色的遠處,是似巨浪翻騰的阿迪朗達克山巒。
 
歐姆斯特德除了是個景觀的建築師,筆記也是如詩的散文,我無法使用更優美的文字形容皇家山的景色,只有將他的筆記整段的抄錄。
當每每慢跑時,沿著緩緩上升的碎石步道,林間的太陽灑落,樹木遮蔽了我的視線,密植的樹林增加了層次感。當跑到山上的湖泊時,夕陽在湖面的光線讓我忘卻了體力上的疲累。
 
在道路的底端,我到了觀景台,我看著城市、聖羅倫斯河以及遠處的北美大平原,隨著汗水的流下和運動的舒暢,似乎身體和心靈都被洗淨,陶冶在歐姆斯特德所設計的自然中。


2013年8月5日 星期一

童書、酒吧、爵士樂和紐約的上東城:Bemelmans Bar

 
童書、酒吧、爵士樂和紐約的上東城,幾樣風格迥異的東西不常結合再一起,但在Bemelmans Bar當中,卻完美的融為一體
 
傳奇的酒吧除了出入傳奇的人物,同時也有特色的裝潢、調酒,以及伴隨左右的音樂。
落成於1930年,在麥迪遜大道和76街上的The Carlyle飯店,是好萊塢明星、政界重要人士和名人聚會的飯店,而Bemelman Bar 就是他們度過繁忙一天之後,放鬆心情、小酌一杯的場所。
 
Bemelmans Bar長達五十年的調酒師Tommy Rowles,服務過無數的酒客,總統杜魯門、甘迺迪都是他的座上嘉賓。甘迺迪遭遇槍殺身亡的前一周,也下榻在The Carlyle,並在此喝上一杯。
 
Bemelmans Bar的名稱源自於他的設計師、彩繪其牆壁的設計師Ludwig Bemelmans是知名的童書畫家,當他客居於紐約時,就住在The CarlyleBemelmans在酒吧的不同牆面上畫上插圖。
Bemelmans出身奧地利,由於遭父親所遺棄,和母親搬回家鄉,寄人籬下,過著不快樂的童年生活。因緣際會之下來到美國,在紐約的旅館實習,定居於此。
 
Bemelmans的童書其實就是描述自己不快樂的童年生活,從小的寄宿生活,主角頑皮的個性、不服輸的性格,鮮活地反映在Madeline童書系列之中,穿插著Bemelmans細膩的文筆、樸素的插圖,使得他的童書在世界各國都相當暢銷。

Belemans本來沒有想要成為一個繪本作家,他是個喜歡旅行、美食和塗鴉的人,在太太、女兒以及Viking出版社童書編輯的鼓勵下開始創作。
 
繪本之外,Bemelmans也在知名的雜誌上畫插圖,The Carlyle飯店酒吧的牆面上,以諧趣的手法,呈現出Madeline和同班同學在中央公園不同季節的散步、嬉戲與生活,Bemelmans 本人也以侍者的樣子出現在插畫之中。
昏黃的燈光下,搭配Bemelmans的插畫,酒吧出名的還在於他的音樂,從1930年代開幕以來,周末都有現場的爵士演奏。以往知名的爵士鋼琴手Barbara Carroll常駐飯店,Tony Bennett偶爾還會來唱上幾首歌。
 
我們在夏季的夜晚來到紐約,寧靜的上東城,The Carlyle飯店的外表不像廣場飯店那麼豪華、氣派,外表莊重之中帶著點樸實,典雅的Lobby,沿著走廊進去,角落傳來鋼琴聲,順著聲音轉進一個小小的玄關,映入眼簾的則是一架平台鋼琴、一個薩克斯風手和低音大提琴手。
 
當眼睛逐漸熟悉周圍的光線,辨識到牆上Bemelmans的插畫,服務生引領我們走到座位,今晚表演音樂的是Loston Harris Trio,在此已經演奏十年,小小的空間中,三人合作無間,酒客們穿著時尚與高雅,酒杯觥籌交錯。
 
七月初的夏日夜晚,我們從蒙特婁搭乘火車到了紐約,昨夜才在蒙特婁的國際爵士音樂節(Festival International de Jazz de Montréal) 聽過傳奇樂手Barry Harris的表演,今天一下車之後,又在這裡享受到不同的爵士體驗,我和妳,似乎回到五○年代,進入了仲夏夜的奇幻。

2013年8月1日 星期四

紐約古根漢美術館與康丁斯基


如果在紐約的中央公園向周邊望去,曼哈頓的天際線都是筆直地往上,只有在上東城產生一些違和感,一座宛若積木的白色建築,螺旋狀的主體與周邊的建築呈現不協調感。
 
在上東城的古根漢博物館,是全世界古根漢美術館的總部,成立的最早,原本被稱為The Museum of Non-Objective Painting,主要收集二十世紀的抽象畫,像是康丁斯基、蒙德里安或是米羅的作品。
美術館的建築在1943年由萊特所設計,由於戰爭的關係,以及古根漢先生的辭世,古根漢美術館直到1956年才動工,1959年建築師萊特去世時,工程仍在持續中,直到同年的十月才完成。
 
外型宛如一只茶杯,也有人說像白色彈簧、或是飛碟、海螺和貝殼,完工時在公眾與建築界都引起很大的討論。曼哈頓的建築其實很單調,因為地小人稠的關係,建築都盡量筆直地往上,以容納更多的人口進駐,而這種怪異的建築無疑是對周邊景觀的一種挑戰。
 
走進建築之中,屋頂中央為透明的採光罩,讓光線自然流瀉而入,整體的空間完全的開放,透過盤旋而上的走廊,使得空間呈現出連續無間斷的感覺,有點像是現在的立體停車場,行進之間就漸漸地上升高度。
古根漢美術館是建築師萊特(Frank Lloyd Wright)在紐約唯一設計的建築,高30公尺的圓筒形建築,底部直徑28公尺左右,向上逐漸加大。
 
萊特以往的建築大部分是私人宅邸,去世之前作品已經超過六百件,聞名的草原住宅,設計強調自然與光線。在1930年代最為著名的是賓州的流水別墅(Falling Water)。萊特強調直角與直線,古根漢美術館是他嘗試立體的螺旋狀結構,由於是美術館,他希望在參觀的過程之中可以讓觀眾的美學體驗連續、不間斷,以3%的坡道緩慢上升,觀眾不知不覺之中就參觀完展覽。
萊特的想法是將藝術品沿著坡道陳設,透過上方圓頂流瀉近來的自然光,作為欣賞美術品的光線。萊特認為:「在這裡,建築第一次表現為塑性的。一層流入另一層,代替了通常那種呆板的樓層重疊。」
 
紐約古根漢美術館之中最重要的作品當屬二十世紀的抽象畫作品,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康丁斯基的畫作。康丁斯基出生於俄國,三十歲時在法國看到印象派的作品,決定改行當畫家。
20世紀初期的康丁斯基在歐洲各地遊歷,除了印象派的畫家,也接觸野獸派的作品,對於顏色和畫作的形式有了不同的想法。20年代之後的畫作由早期浪漫的幻想轉變為幾何抽象,奠定了作為一個畫家的風格。
 
紐約古根漢美術館的收藏之中,康丁斯基一直都是鎮館之寶,每隔幾年就會以不同的主題重新詮釋康丁斯基的作品。
 
康丁斯基將不同的幾何元素入畫,以直角、銳角、鈍角、直線、曲線和圓圈做為畫的基調,他認為幾何元素代表了各式各樣不同的情感:「『直角』表現一種冷靜、抑制的情感,『銳角』表現出一種尖銳的、運動感的特性,『鈍角』則是一種軟弱的無力感。」不同的「角」在畫布上交疊與重疊即是不同情感的撞擊。
除此之外,對於音樂相當有天分的康丁斯基,經常使用音樂的語言詮釋他的抽象概念,康丁斯基將音樂的節奏與不同的顏色相互對應。
 
如何表現聲音呢?康丁斯基透過色彩呈現動態的幻覺,使視覺產生不同的效果,宛如餘音繞樑的感覺。
今年七月在古根漢美術館中展出的《康丁斯基在巴黎》的作品,由於二次世界大戰,康丁斯基在巴黎的郊區渡過餘生,這十年之中其畫作已趨成熟,重複且大量其以前所運用過的元素。
 
欣賞抽象畫總是帶有一種無以名之的深刻感受,我也看過一些評論家的解釋,但對於畫本身,我採取的是一種感性的神入,而非過多的分析。比如1940年的這幅Around the Circle,康丁斯基對於「圓」有一種執迷,從20年代就開始創作很多以「圓」為核心的繪畫,有些評論稱之為暗夜的星空,其他則穿鑿附會的比喻成各式各樣的形體,但如果能進入更深層的意識世界,讓這些不同的形體與顏色成為想像的泡泡,不強作解釋,只求一種單純的美感體驗,或許能夠理解更為深層的精神面向。
對於抽象畫與康丁斯基,我沒有太深刻的認識,但是我本來以為將繪畫分解成幾何元素的康丁斯基,所表現的會是相當理性和科學的,但當我看著他的畫,卻被這些簡單的幾何圖形吸引,沒想到簡單的元素拼湊在一起,卻有無窮無盡的變化。在康丁斯基的畫作中,有時感到溫暖、有時體會到哀傷,不同的感覺在抽象的形體中敘說著。
 
當我帶著我的感覺離開紐約的古根漢美術館,回家之後翻看康丁斯基的《藝術的精神性》,他的色彩理論其實根據的是經驗感覺,而非任何明確的科學。康丁斯基還是將其畫作建立在感官的經驗上,將這些感性的層面抽絲剝繭,化成抽象的圖形,其本質還是感性和浪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