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集中,我們將看到山本八重的丈夫新島襄,一個被天父所感召的男子,不顧幕府的禁令,為了自己的信仰,選擇亡命出逃,在明治維新之後,他和山本八重與山本覺馬兩兄妹為京都的教育和宗教自由的發展,開創了新的道路。
山本覺馬
山本覺馬和八重出生於東北的會津,雖然身處內陸,卻深知海防的重要性,非常關心世界局勢。其實幕府早就察覺日本近海有很多外國的船艦,美國人率領「黑船」要求開港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歐美等船艦在1800年以後就常在日本附近航行。會津藩身處東北,接近蝦夷地(也就是後來的北海道),需要負責北方的防務,所以很早就關心海防的問題。
會津藩與德川家相當親近,當培里來日時,也負責江戶灣的警備。山本覺馬當時在江戶學習砲術,了解到海防的重要性,回鄉後就負責會津藩的砲術訓練。後來會津藩受幕府之命,負責京都的守衛工作,山本覺馬也在「蛤御門之變」的前線中眼睛負傷,診斷後發現患了白內障,視力逐漸減弱,終至失明。
由於會津支持幕府的立場,覺馬在京都被敵對的薩摩藩抓住,將他軟禁在京都的薩摩藩邸。被幽禁在京都的覺馬,沒有因為失明而喪志,而且薩摩藩仍然敬重他是個具備見識的英雄。由於覺馬以往學過蘭學,對於西方的知識也頗有研究,薩摩藩也詢問他關於維新的意見。
山本覺馬在囚禁的過程裡,仍然將他對於國家大政的想法上書給薩摩藩主島津忠義,寫了一萬字左右的〈管見〉,其中包含日本的政體、法律、議事制度、國體等國政綱領的意見。除此之外,還包含社會整體的改造,像是學校的創立、普及教育和男女兩性共同的受教權。
京都的現代化與覺馬
覺馬在明治維新後重新被重用,成為京都府的顧問,為京都的現代化奠定了基礎。覺馬了解傳統,也知道現代化的強項。如何引進現代產業,又能夠與京都的傳統文化配合,他向京都府知事槙村正直建議舉辦博覽會,吸引各地的商人前來投資,山本覺馬從傳統產業的技術革新開始,包含:織物、染物和陶瓷器等的工業化。
如果只是單純的引進國外的物品,將會打擊京都傳統的產業,山本覺馬看到京都高級織物的文化,以往都是皇親、國戚、貴族、武士等上層階級在使用的,但當明治政府遷都後,傳統的產業大受打擊。覺馬則在此時積極的引進紡織機,推動養蠶、製革和製絲等產業。
歷史或許沒有「如果」,因為所有的事情都已經發生了。但是,若山本覺馬沒有因為失明留在京都,如果他回到東北的會津,可能就在會津戰役中喪生,即使得以苟活,也被流放到下北半島,而沒有後來京都的現代化。
然而,覺馬不僅為京都的產業提供了現代化的道路,他也和新島襄共同為京都的信仰自由和教育創立了典範。
為了信仰而出逃
新島襄1843年出生於江戶,父親為下級武士,並且開設私塾。從小新島襄就在這樣的環境中精熟於書道和繪畫,並且在十歲時學習劍術和馬術。隨著時代接近幕末,江戶也有不少人學習蘭學。新島襄於十四歲時在藩主下面當個書記,因為機緣巧合,得以知道一些海外的消息,便興起離開日本前往海外的念頭。於是,十七歲時進入幕府的軍艦教授所,開始學習英文。
然而幕府不准日本人私自前往海外,如果偷渡的話是死罪一條,但是決定新島襄人生關鍵性的一步是當他看到美籍基督教傳教士高理文在中國所翻譯的《聯邦志略》,其中介紹美國的生活、宗教和政治體制。
新島襄透過閱讀知道了「天父」的存在,宇宙的萬事萬物皆由祂所創造。本來還有家庭羈絆的新島襄,為了信仰毅然地離開了日本。新島襄先從品川出海,搭上前往北海道函館的船。到了北海道之後得到美籍船長的許可,以在船上工作換取渡美的費用。
前往美國的新島襄當時21歲,而京都則發生了「蛤御門之變」。遠離了日本劇變,追求自己的信仰。
命運的轉變
新島襄在波士頓上岸,由於在美國沒有棲身之地,所以負責船隻停泊時的守衛工作。船長向船主Hardy夫婦報告新島襄的情況,命運的轉變就此展開,Hardy夫婦不僅願意收留新島襄,還認他做養子,並且提供資源讓他就學。
新島襄從高中開始讀起,後來進入了麻州的名校Amherst College就讀,接著又入Andover Newton神學院,學費和衣食住行的費用皆由Hardy夫婦所提供,或許是年輕時Hardy本想成為牧師,但無法如願,後來成為一個有錢的商人,看到一個從遠方來的年輕人想要成為牧師,所以把自己以往無法完成的夢想寄託在新島襄身上。
或許真的是神的旨意,新島襄所上岸的地方是美國的新英格蘭,這裡的宗教傳統和他所追求的信仰相同。從歐洲渡海到美洲的新教徒,他們的落腳地就是麻州,而新島所讀的神學院是美國最古老的神學院。
回日的轉機
離開日本一陣子之後,新島襄也產生思鄉的情緒,想要了解日本的狀況,而且新島的理想是回到日本傳播福音。然而,他觸犯法律出國,回國仍無法免罪。幸好此時「岩倉使節團」的訪美讓他得到回日的契機。
明治維新後日本積極的學習西方的工業技術,追求歐美諸國的富強之道。「岩倉使節團」就是日本派到美國和歐洲視察的人員,使節團赴美時,了解到新島襄的苦衷,而且覺得他的語文能力可以幫助使節團的考察。
新島暫時從神學院休學,隨著使節團在美國,並且赴歐洲考察,幫助他們寫考察報告。新島襄不僅成為使節團的翻譯,也獲得了回日的許可,同時在留歐期間,了解到歐洲的神學院與大學的體制,為後來創立同志社大學的基礎。
從神學院畢業後,新島滿懷回日傳教的願望,取得了傳教士的資格,在美國募款,希望能在日本建立基督教的大學。新島在佛蒙特州的基督教大會上向三千個聽眾發表演說,將他一路走來的歷程,以及想在日宣教的滿腔熱血表達出來。
新島襄相當緊張,他不知道有多少的成果,但演講完後竟然獲得五千美元的捐款,這筆捐款成為後來同志社大學的基金。
有了這筆錢,新島決定回到日本開始傳教和教育的工作。
命運的相會
新島襄帶著創建學校的基金回到日本,本來想在大阪創設學校,但是大阪府的知事對於基都教和外籍的傳教士還有戒心,無法在大阪宣教。新島襄轉往京都,求助於京都府的知事槙村正直和顧問山本覺馬,兩人都覺得京都的現代化應該廣開學校,所以准許新島襄在京都辦學。
覺馬對於基督教的認識是來自於1875年丁韙良 (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以中文寫成的《天道溯源》,認為外來的宗教有助於日本走向現代國家。當他遇到新島襄提出辦學的想法時,大為支持,買下御苑北邊的土地,捐給新島襄。
京都的私人辦學走在時代的先驅,明治八年成立「官許同志社英學校」,主要是為了傳教。約略十年後,同志社就打算成立大學。當時日本只有一所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尚未設立。校址是以往的薩摩藩邸,當初山本覺馬就是被囚禁在此地。
新島襄與新島八重
八重在明治維新後也來到了京都,覺馬相信男女都應該獲得教育,在京都設立「女紅場」,八重也入學獲取新知,之後還留校任舍監。
因為覺馬的關係,新島襄也認識了他妹妹八重。八重從小和覺馬之間不僅是兄妹的關係,也教導八重砲術、西方的知識。當八重從覺馬口中得知新島襄這個人後,便開始有了好感,最後還以基督教的儀式完成終生大事。
然而,覺馬與八重兩人親近外來的宗教,還贊同基督教大學的創立,最終覺馬和京都府知事意見不和,辭去京都府的顧問。但是,京都的民眾似乎比起政治人物還來得開放,覺馬在1879年參加京都的首次地方選舉,竟然成為民選議員,還被議員推派為議長。雖然京都是古都,但在新思想和宗教的開放性卻相當高。
新島襄在1890年過世,覺馬繼任他的工作任同志社的總長,但也於兩年後往生。同志社學校的理想沒有斷絕,於1920年改制為大學,成為日本幾所最為古老的大學之一。八重的人生沒有因為覺馬和新島襄的往生而結束,她仍然服務於日本的紅十字會,為了教育、醫療而奉獻自己。
新島襄、新島八重、山本覺馬三人,本來身處於不同的地方,為了不同的理想而活,甚至犯著生命的危險也在所不惜、都是為了理想而不顧一切的人。當舊的體制瓦解了,他們三個人在京都聚首,共同為著京都的現代化、教育和宗教的自由化而努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