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文的「下克上」(げこくじょう)有其社會史上的意義,主要指的是應仁文明之亂後家臣對於主軍的反叛。
雖謂治亂興亡自古習之,然應仁之一亂者,王法佛法,均破壞滅亡矣。
汝等知曉/ 京城荒煙漫草/ 夕雲雀/ 仰望飛去/ 眼淚垂
《應仁記》對於京都的殘破狀況感到心酸,京都將近三分之一都被燒毀,掌權的足利將軍也因此權力旁落,新起的將軍無法掌控局面,各地諸侯都野心勃勃的擴大自己的領地,家臣弒君犯上,相互征伐,戰事不息,頗有中國春秋戰國的狀況:「及周之亡,無下大壞,強淩弱,眾暴寡。」
以往的社會結構因戰亂而有所改變,在這樣的局勢中,是最壞的時代,也同時是最有機會的時代,宛如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游士」。過往被束縛在封建制度貴族最下層的「士」,因為遇到求才若渴的國君而得以出仕,爬上社會階梯的高層。
在日本的戰國時代也是如此,時逢戰亂之世,舊有的封建制度崩潰,武士無法獲得應有的封地,或是戰敗諸侯的家臣流散各地,成為流浪各地的武士,稱之為「浪人」。
浪人穿梭在各地尋求出仕的機會,尋求能夠服務的國君。因其居無定所、漂流各地,如果沒有遇到出仕的機會或許就這麼晃蕩過了一生,在荒煙漫草之中成為孤魂野鬼。
當時代的機會來臨,社會的風氣較為開放,有些人能夠掌握機會,趁勢而起;有些人則不一定如此幸運。
井上靖的《風林火山》以武田信玄的軍師山本勘助為主角,一個在各大名之間尋求出仕的浪人,周遊列國,在今川、北条家無法晉用,直到武田信玄收留了他,才能夠一展長才。
浪人不易為人所相信,因為來往於各地之間,不是歷代住在武田領地下的譜代家臣、世世代代侍奉著武田,除非有特殊的才能,無法破格任用。而軍師這種行業,不靠真實的力量在戰場上殺敵,靠得是戰略、靠得是反間、靠得是智取,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軍師的工作。
兵者,詭道也。由《孫子》之中而來,說明了山本勘助軍事的最高策略,不以力攻,而是智取。
在正式的歷史之中,似乎對於山本勘助的記載很少,他不在武田的二十四名將之中,在《甲陽軍鑑》上提及武田信玄的軍師山本勘助,因為築城而獲得出仕的機會,以「日取戰法」戰勝村上軍,最後在川中島之戰而死。
或許歷史上真有此人,然其是否在武田家有如此大的地位則無法考證,井上靖的小說和2006年由NHK改編的大河劇《風林火山》,除了描述山本勘助以外,最主要的還是透過一個浪人武士觀看這個時代。
山本勘助出身於駿府今川家的下級武士之中,由於是家中的次子,無法繼承家業,再加上小時候患有惡疾,獨眼跛行,容貌醜陋,本來打算送其出家,被大林家收為養子。
由於大林後來得子,勘助也無法繼承,只好開始流浪的人生,周遊當時的日本列國,看到不同的戰爭實況、布局和城址的修建,加上自己研讀兵書,期望能在今川家出仕。然而,幾經轉折,最後在武田信玄的極度信任下,擔任武田的智囊。
對於人的信任,或許才是小說與大河劇中最大的啟示,武田對於一個外來者的信任,他相信:「人即城,人即石垣,人即壕」。即使將高牆築起,有著易守難攻的城址,但無法掌握人心也是徒勞。相信人,瞭解人,掌握人心才是戰國亂世君主的立身之道。
武田信玄、北条氏康、今川義元、上杉謙信這些戰國時代關東的主宰者,有著不同的個性、算計與權謀,為了自身的抱負、理想,或是私慾,嘗試在亂世之中崛起。透過山本勘助的角色,穿梭在眾武將之間,使得時代更加豐富。
成敗或許是論英雄的方式之一,但看看英雄如何在成敗的過程中自處,如何在關鍵的時刻決定,或許才是欣賞人物的方式吧!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圖片可以下載嗎?我想當FB的封面照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