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7日 星期一
成都平原考古調查
10年的冬天結束在中國的四川,跨越了半個地球,在學期結束的時候,我坐上飛機,從紐約轉機到了北京,在北京待了兩天,又飛到了成都,在郫縣從事這一季的考古田野,上次來四川,已經是五年前的事了,下了雙流機場,我無法想起過去的機場,不管是機場的建築或是機場外的道路和景觀,一切似乎都在快速的變化中。
這次參與考古學田野的老師大部分是在北美認教中國考古學,包括哈佛大學的Rowan Flad、McGill的Gwen Bennett外,還有台灣大學的陳伯偵,學生有的以中國考古學為研究的對象,有一些則是從來沒來過中國的研究生,包括在哈佛大學研究秘魯考古、McGill大學研究極地考古、華盛頓大學研究瑪雅考古和在哈薩克研究中亞考古的博士生。
這項計劃進行了將近五年,今年是最後一年,主要的目的在瞭解成都平原古代社會複雜化的過程,三星堆文明打破了東亞社會單一起源的假設,古代的中國應該是一個地理的概念,其下存在著不同的文明與文化,瞭解不同文明在東亞大陸上的社會複雜化,將有助於瞭解古代中國文化圈形成與彼此之間互動的關係。我們以成都平原所發現的九個新石器時代城址之中的郫縣古城遺址開始,以周邊300平方公里作為調查的區域,進行地表調查和試驗性的鑽探。
地表調查顧名思義就是在地表上搜集以往人類的遺存,主要是以陶器為主,透過地表調查,從陶片和相關遺物的密集度的分析,可以大致的知道地表下是否可能有重要的遺址;鑽探則是以圓筒狀的鑽頭,系統性的在所選定的地方,每隔25公尺進行鑽探,從地表往下鑽探至生土層,觀察與紀錄鑽探出來的土質、土色和遺物。透過不同的方式搜集資料和不同的科學分析,嘗試理解成都平原新石器至漢代的聚落分布狀況。
上次我來四川時,整個計劃還未開始,今年來得時候,計劃已經是最後一年了,每天早上七點起床時,潮濕又寒冷,出門時氣溫總是不超過五度,冬日四川的霧氣經常阻擋著視線,有時能見度不超過10公尺。在田間的地表調查,露水經常沾濕了褲腳,即使穿著防水的鞋子,冰冷的水也會順著褲腳滲入襪子,有時還會不小心踏進水溝,經常得等到將近中午時,氣溫才會慢慢的回升。
在田野中行走時,經常會遇到好奇的農民,他們對於一群外國人踏入他們的土地感到特別,我常聽到這樣的問題:「你們來這幹什麼?」別人教我們的答案要回答:「我們來看土。」有些農民會接著問:「看土是為了啥?」我會回答:「搞研究。」還有人不死心的接著問:「做研究是為了什麼?」到這時我已經說不下了,隨便說:「要出書阿!」這時農民才放心的說:「原來不是為了徵田徵地阿。」農民說出了他最關心的事,也就不再問下去了。
另外一種問法就是:「你們來這做啥?」如果我們回答:「做考古。」一般的說法就是:「我們這裡沒有古董,你們找不到寶貝的。」我想這是很自然的想法,把考古等同於挖寶貝,那些能在古物市場或藝術品拍賣會上能賣到高價的東西,然而,我們尋找的只是一些破碎的陶片,想知道它們在地表上分布的密集程度,當他們看到我們在找什麼時,看著看著覺得無趣就離開了。一群外地人沒來由的就闖入他們的生活,在他們的土地上東翻翻西找找,的確是一件不尋常的事,有些當地居民還會聚集在一起,嚷嚷著說:「我從來都沒看過老外,跟我拍個照吧!」我想這將成為他們生活過程中的一些新鮮事吧!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