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1日 星期二
前門大街
我和高中同學約在前門的全聚德本店,當我從前門的地鐵站走出來,前門大街已經完全和我奧運前來北京時不一樣了。
這條位於北京中軸線上的街道,北起前門,是北京人潮與老字號商店聚集的地方,像全聚德、同仁堂和張一元等。奧運前,前門大街開始整修,從一方面來說是煥然一新,另一個角度而言則是面目全非。整條大街上充滿了想像裡中國風味的一些元素,由於前門大街在八國聯軍時被完全焚燬,現在的建築是按史料記載與設計人員的想像,它是一個類真實的想像,可以說它的建築是有所依據,然而,其中的生活方式卻與以往前門大街完全的脫離。
我不是討厭一個全新的北京,也不是說不應該整頓前門大街,這些都是在快速經濟發展過程中所會經歷的,但是我希望看到的是一個具有北京特色的轉變,如果它是一個歷史古都,是天子腳下六百年的明清首都,在面對現代化的同時,應該具有一點更深厚的人文特質在其下蘊釀,恢復歷史特色與地方認同不是壞事,然而,在這條以往具有平民風味的大街上,其中有的販賣一些千篇一律的、庸俗的手工藝品,有的店面則由跨國性的Starbucks、McDonalds、或是H&M、ZARA、UNIQLO這些佔據,它可能會吸引很多遊客與購物人潮,然而,其所造成的結果則會是除了那些老字號的商店可以跟這些跨國企業並立外,原有那些屬於庶民的和平價的北京商販與購物者適必遷移至北京的邊緣。
如此的發展是將前門大街硬生生的脫離北京原有的傳統,使它成為在全世界各個大城市當中我們都可以看到的商店街,遊客和有錢人佔據了這裡,北京原有的商販卻被整頓到邊緣。這些商店如果進駐在一些新興的街區,在那些玻璃惟幕的大樓裡,我還不感到訝異,可是在前門大街,我期望看到的是由當地的歷史文物單位,協調居民成立出一個具有傳統特色的街區,整頓舊有的衛生環境和行走空間,讓庶民的北京繼續在這個地方生存下來。然而,這的確是很難做到的,我們可以期待堅持社會主義的國家這麼做,卻無法期望一個藉著社會主義的殼子,複製資本主義的國家,卻又口口聲聲的強調本身特色的國家可以達成。
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當中又不失地方的認同與傳統,前門大街的例子告訴我們他們做不到,它加速了以西方為主的跨國企業掌握全世界資本的過程,在這個過程裡,北京拆掉了一堆具有實質歷史記憶的胡同,重建了只有外表而無實質的前門大街,由於太過蒼促,樓房立了起來,很多的歷史記憶卻喪失了。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