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5日 星期二

Portraits of New York at New York Historical Society


一個城市,不同的印象,一個紐約,不同的呈現。

或是說根本不存在一個紐約,存在無數的紐約,每個人心裡的紐約,記憶中的紐約,作家筆下的紐約,畫家筆下的紐約,鏡頭下的紐約,每個紐約都說著不同的故事、不同的歷史。我也嘗試將自己看到、走過的紐約記錄下來。

除此之外,我也觀察其他人所看到的紐約,在紐約歷史協會(New York Historical Society),一個觀光客不常造訪的博物館。博物館四樓令人遺忘的長廊裡,有一個常設展:Portraits of New York,其所收藏的是油畫,從荷蘭時期以迄最近,都是描繪紐約的不同街景。走過一條長廊彷彿就是見證紐約從荷蘭殖民時期到世界的都會紐約。
 雖然都是描繪紐約,但不同的畫家對於紐約都有不同的呈現。英文的Landscape,中文一般翻為地景,而Landscape Painting一般則翻譯為風景畫。十六世紀由荷語傳進英文的字彙,當時荷蘭的畫家創作出很多類型的風景畫,透過對鄉村的描繪,反映出城市與鄉村之間的關係。

地景是透過人類的創造,與自然和周圍世界的互動。而相對於Landscape的則是城市景觀:cityscape,對於城市的繪畫、攝影。雖然只是街角的一景,卻也顯露出繪者和攝影者的意圖,透過城市的景觀表達對於紐約的想法。

走過紐約歷史協會portraits of New York的長廊除了見證歷史,也看到不同畫家眼中的街角。

1856年出生的Colin Campbell Cooper,是美國印象派的核心人物之一。出身書香世家,早年在歐洲習藝十九世紀晚期,他關注的一直是歐洲中世紀的建築,在二十世紀初才開始將視角關注正在成長的美國城市(主要是紐約和費城)
 本來印象派畫家對於城市的描繪集中在城市的日常生活,20世紀開始,一些畫家像Monet也描繪城市的重要建築。印象派著重於光影在畫布上的運用,Cooper也是如此。從紐約歷史協會收藏的這張油畫,對於Chamber Street和下曼哈頓街景的描繪,可以看到Cooper受到Childe Hassam的影響,不過Cooper以低視角的方式描繪高聳的樓房,呈現了城市壓縮的空間。

相較於Cooper的低視角,同樣也是美國印象派的重要成員Childe Hassam,採取的則是俯瞰的角度。Hassam一生在大西洋兩岸來來去去,作品也受到當時歐洲印象派的影響。這幅畫為他晚年的作品,與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間同一年,是從Hassam自己的住所往下看的景象,冬日的57街有點灰暗,伴隨著幾部車子開過,稀疏而陰鬱。
 一次世界大戰完後,美國進入經濟快速成長的時代。時代廣場在1920年代成為娛樂的代名詞,很多戲院進駐附近的街區,後來成為世界知名的百老匯劇場集中之處。由於每晚來來去去的人潮,廣告商的霓虹燈也大量的架起,Broadway也有了  “The Great White Way” 之稱,閃爍的白色霓虹,宛如不夜城。

Howard Thain1925年完成的這幅畫,生動的將當時的時代廣場描繪出來。畫面正中央的就是紐約時報大樓,聖誕節前夕,聖誕樹已經立起,來來往往的人潮,巨型的廣告霓虹,商業與娛樂的氣息濃厚。
 進入1930年代,在紐約地景上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帝國大廈的完成,整體的造型符合當時裝飾藝術(Art Deco)的風格。裝飾藝術來源於1925年巴黎的世界博覽會,然而在20年代的美國並不流行。到了30年代,美國在藝術和建築上都有大量裝飾藝術的作品出現。裝飾藝術強調的是機械時代的美學,藝術家們喜歡摩天大樓的稜線、幾何圖形、象徵速度與力量的新科技。

Victor Perelli雖然不是相當出名與出色的畫家,但1940年所完成的這幅帝國大廈,與其他畫家所表現的重點不大相同,可以看出作為當時的世界第一高樓雄踞於畫面正中央,頂端已經超出天際,甚至高過飛機,周邊的房子都望塵莫及,一種傲視群雄的地位,對於紐約和其所代表的世界中心有著無比的信心。
 跨過不同世代的紐約,看著不同的街景,走過紐約不同的地方,藝術家描繪紐約的各個角落。有些角落可能是每天散步的地方,有些角落則可能是上班的地方。然而,最常看到的城市風景則是從自己窗外望出去的景色,自己的窗景應該是最輕鬆自在的一幅畫。

Gifford Beal 的紐約窗景(New York Window),是從他67街的房子看出去的景色,窗台上的青銅雕塑Leda是法國雕塑家Aristide Maillol的作品Beal很喜歡這件作品,將他放在窗邊,與他最喜歡的風景一起,所以窗外的景色即便是都市的水泥叢林,但待在家裡,望出去也覺得輕鬆自在。
 走過紐約歷史協會四樓的這條長廊,雖然只是四樓邊角的一個小區域,但給予我不同畫家眼中所呈現的紐約。從外在的街景到內心所呈現的窗景,內與外,形與色,相互辯證也相互融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