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8日 星期日

東京秋日的賞菊:菊花及其文化

秋天的日本除了是賞楓的時節,也是觀賞菊花的盛季,在全國不同地方都有「菊祭」的活動。從中國東傳的菊花,在現在日本還保存著賞菊、品菊的文化。
 
東京的湯島天滿宮從江戶時代以來是學子們祭拜學問之神的地方,考季時總是充滿參拜的人潮。秋日的湯島天滿宮則是菊花競艷之處,在中國的詩詞之中,菊花是長壽、高雅的象徵、是文人們堅貞不屈的代表。在日本文化之中,菊花承襲了中國文化的傳統,但在歷史的發展過程裡,也呈現了不同的文化。

菊花文化

最有名的詠菊詩應屬陶淵明的千古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為什麼採菊呢?為的是將菊浸酒而飲,不只是單純的賞菊。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一觴雖獨進,杯盡壺自傾。」自製的佳釀菊花酒,或灑上幾片菊花、或加點茱萸,聽說可以延年益壽。
陶淵明也經常以菊花自況,「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雖然為詠菊之詩,但其實指的是陶淵明自身的高風亮節。菊花較其他花耐寒,即使在晚秋仍然綻放,也被詩人視為是卓爾不群、隱居的象徵。

陶淵明愛菊是中國文人所熟知的,宋代周敦頤的《愛蓮說》中:「晉陶淵明獨愛菊……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說到菊花便不能不想到陶淵明。

中國詩詞中的「菊」花意象相當豐富,或者稱頌高潔的人格、或者象徵延年養生、孤獨的感懷、入世的渴望……等。

日本的菊花從中國東傳,一開始菊花在日本的流傳主要是作為藥材,後來因為菊花的雅致,也繼承中國詩、詞文學中對菊花的詠嘆。平安時代甚至將菊花盛開的農曆九月稱為菊月。
菊花紋章

對於現在的日本人而言,菊花或是菊花紋章所代表的是皇室的象徵,雖然日本憲法沒有規定國花,但是國民心目中認為代表皇室的就是菊花,主要的原因在於皇室的家紋就是菊花。然而,菊花紋成為皇室的象徵卻是明治維新之後才確立的傳統。

日本的家紋是一項特殊的文化,每個家紋都有其自身的源流,十五世紀中期所編輯的《見聞諸家紋》編纂收集了三百家共261種樣式的家紋,後來到了德川幕府時代,不僅武士和貴族,一般平民也開始使用家紋。

從歷史上來看,菊花在鎌倉時代(公元1185-1333)才與皇室扯得上關係,後鳥羽上皇喜歡使用菊紋的印,在自己喜愛的刀上飾以十六辦的菊紋,之後的龜山天皇和後宇多天皇也繼承這樣的習慣。「十六瓣八重表菊紋」在慣例上逐漸成為代表天皇的象徵,稱為「菊御紋」。
然而,菊紋並沒有在法律上定為國徽,只有在明治維新之後,在皇室儀制令當中明令「十六瓣八重表菊紋」民間不可使用,逾制者將以不敬之罪受到嚴厲的懲罰。

近代的歷史之中,由於德川幕府的垮台,日本結束由大將軍總攬政事的傳統,由天皇親掌朝政,故在幕末出現的一首流行歌為「菊花開啊開啊!葵花(德川幕府的家徽)就枯了」。

菊花與劍

明治維新之後,軍隊直接效忠天皇,所以在槍枝、陸軍的軍旗或是海軍的軍艦艦首之上都附加「菊花紋章」,象徵對於天皇捐軀之意。

關於菊花最有名的一本著作是人類學家露絲‧班乃迪克的《菊花與劍》,這本書乃是因為戰爭的關係而寫成。
當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的時候,歐洲戰場上的德軍已經漸漸潰敗。亞洲戰場上的日本雖然吃了不少敗戰,但是日軍在士氣上並沒有潰散,反而越戰越勇。露絲‧班乃迪克在《菊花與劍》這本書一開頭就說:「日本人是美國曾竭盡全力與之戰鬥過的最特殊的外敵。我們在其他任何一次與強敵的戰爭中都未曾需要顧及如此截然不同的行動與思想習性。」

美國人無法理解這一群日本人,他們與以往接觸過的人都不同,這群陌生的敵人為什麼會如此堅持且奮戰不懈,讓他們感到相當困惑。

臨危受命的學者不是研究歷史、社會或是政治的學者,而是習慣與異文化打交道的人類學家。

然而,班乃迪克違反所有人類學家的田野準則,不懂日語,而且因為戰爭的關係沒有到日本居住過。班乃迪克所倚賴的是大量的二手文獻、報刊和電影,唯一的田野經驗就是採訪在美國居住過的日僑。
很多優秀的著作都是在沒有嚴格的學術方法下誕生的,所靠的或許就是作者的洞見,《菊花與劍》就是這樣一本書。

班乃迪克在這本書中提出了日本文化的二元性,菊花象徵天皇的家徽,代表日本人對於美的崇尚;劍則是武士文化的象徵,代表日本人對於暴力文化的崇拜。看似互相衝突又矛盾的概念,日本人喜好美的事物又同時崇尚武道、斯文有禮卻又會展現出蠻橫、看似刻板但面對變化時又富有適應性。

班乃迪克從結構的角度理解日本文化,他認為日本以往的階級制度使得每一個人恪守著自己的身分、義務、地位與行為準則,由於不同的圈子有著不同的價值,而且規則也是隨著情況變化。

相較於西方以宗教制約人心的「罪惡感」,日本人所展現的則是「恥感文化」。西方宗教的信仰約束著心靈與善惡的準則,當犯了錯誤之後,必須透過贖罪加以認錯,是一種由內而外的行為。

然而,日本的「羞恥感」卻是由外而內的約制行為,是依據不同圈子、狀況而構成的,因為怕不照作而惹來異樣的眼光、不遵循團體的行為而招人非議、不遵守命令而被人排擠。

因此,在天皇尚未宣布投降之前,為天皇捐軀、對天皇效「忠」是全體國民的最高準則。然而,當天皇宣布敗戰之後,接受美軍的佔領,「忠」的要求也就不同了,與佔領的美軍合作成為此時的行為準則。

無法知道班乃迪克的人類學報告是否成為美軍佔領日本之後的政策。但是,從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所施行的管理措施來看,麥克阿瑟擔心如果天皇淪為戰犯遭受審判,日本人將會奮死抵抗,直到最後一兵一卒,所以天皇制在戰後也加以保留。

美國尊重了日本文化的特性,使得日本在戰後得以迅速的復甦,經濟上的崛起也使得日本重新站上國際舞台。

菊花從中國東傳,成為日本文化中對於美的追求,由此可以看到日本文化對於外來事物的開放性。以往日本大量吸收中國東傳的文化,明治維新之後則大量吸收歐美的文化。然而,不管是從中國或是從西方而來的文化,並沒有改變日本文化的傳統。
在亞洲各國之中,日本可以說是在全球化的時代裡最能展現出自身文化特色的國家,但同時又是個快速變動的現代社會。或許,兼具這種二元性的曖昧就是日本文化的特色吧!

如同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於諾貝爾獎頒獎典禮所發表的〈我在曖昧的日本〉中指出:

我覺得,日本現在仍然持續著開國一百二十年來的現代化進程,正從根本上被置於曖昧的兩極之間……日本的現代化,被定性為一味地向西歐模仿。然而日本卻位於亞洲,日本人也堅定地、持續地守護著傳統的文化。

從菊花談到此,不免有點遠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