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

東洋與西洋之火的結合:東京奧運及其時代(下)

如何招待外國人

2008年北京奧運之前所推動的一系列「文明運動」,像是:不隨便吐痰、不隨地大小便、文明過街、拾金不昧、排隊上車……等運動。必須要推動的「文明」可能本來是不存在於中國人身上的禮節。
 
1964年的東京奧運也有類似的「文明運動」,但東京奧運時不是把「原來」沒有的東西「創造」出來,而是加以「強化」。
 
透過奧運,加強垃圾的回收與街道的美化,並且宣傳所謂的「禁止事項」,像是:在路上禁止飲酒、不隨便丟棄菸蒂、禁止隨地小便(日本人本來就不會隨地大便,這大概是強國人的某種風俗)、不在電車上大聲說話。
除了「禁止事項」,也希望熱情接待外國人,在運動比賽時,保持風度,即使日本輸了,也要熱情鼓掌。
 
透過奧運會的力量,當時到訪日本的外國人相當驚訝日本人的國民素質。在比賽完之後,現場的日本人會把拉圾帶回家。我們在最近的世足賽之中,可以見到即使日本踢輸了,也會將球場中的垃圾收乾淨。
 
聖火傳遞與開幕
奧運前的兩個月,一場盛會的熱身就開始了。從希臘所點燃的聖火,在海外12個城市巡迴之後,專機送抵日本。
 
當年奧運聖火也有抵達台北,在台北市區繞行,於以往的台北市立體育場前仿照了一座毛公鼎,點燃聖火,這也是唯一一次奧運聖火入台的紀錄。
 
日本的聖火傳遞從美軍所佔領下的沖繩開始,分成四路的跑者傳遞,跑者的年齡都在1620歲之間,在大會當天到達了東京,由早稻田大學的學生坂井義則點燃東京奧運的火焰。
 
選擇坂井的原因在於他出生於1945年的86,也就是廣島原子彈爆炸的那一天。所以,東京奧運也有走出戰爭、邁向和平、終結二次大戰的記憶,邁向新時代的意味。
一切準備就緒,一場日本人與國際的盛會在19641010日開幕。據說開幕前幾天東京不是陰天就是雨天,在當天陽光普照東京。
 
帶著辦喜事的興奮心情,下午兩點,天皇裕仁、首相和國際奧委會的主席宣布了東京奧運會開始。共93個國家與超過五千名的運動員參與競賽。
 
這次的奧運轉播是第一次的全球性轉播,美國當時所發射的「辛科姆」衛星讓奧運會同時在不同的時區得以轉播。
東京奧運的163枚金牌之中,日本這次得到16金,比起前一次的奧運多了12枚,整體的名次排名第三。或許日本得金牌較多的原因還在於奧運第一次將柔道納入比賽項目,光是這一項日本就得了三枚金牌。
 
值得一題的是,運動比賽之中最重要的就是時間的精確記錄,以往奧運的計時器主要是瑞士的天下,但在這次比賽中所使用的所有計時器和時鐘都是日本國產,特別是由SEIKO製作的錶與計時器。

初代的電子計算器也在這次奧運中初登場,主要的目的是集中運動比賽的資訊,並且透過衛星向全世界發送。舉辦體育活動的同時,也凸顯了日本的技術力。
三島由紀夫在當時寫下了〈結合東洋與西洋之火〉:

(坂井義則,最後的聖火傳遞者)右手將聖火高高舉起的時候,被那白煙圍繞的胸前的國旗,恐怕閃耀在每個人的眼中,這樣的感情並不誇張。……國旗的顏色和形狀,在特別的瞬間好像有甚麼喚醒我們心中的某樣東西。
 
喚醒的是埋藏在心中的敗戰記憶、喚醒的是民族的情感、喚醒的是一個新的時代就此降臨,「已不在是戰後了!

奧運的社會與時代

對於1950年代末期到1960年代初期的日本人而言,電影《Always 幸福的三丁目》(オールウェイズ 三丁目の夕日)可以說具體地展現當時的情景。
Always 幸福的三丁目》以1950年代末期的東京下町為舞台,建築中的東京鐵塔成為人們的希望。當時的電器公司發展出低廉且便利的電器用品。「三種神器」本來指的是日本古代神話當中的銅鏡、玉勾和劍,昭和30年代指的則是家家戶戶必備的電視、洗衣機和電冰箱。
 
當多數的家庭都可以擁有這些商品時,之後日本國產的汽車、冷氣機也開始生產出來,代表有越來越多的人可以過著現代生活,中產階級的力量逐漸成形。
 
奧運對於大多數的日本人而言,都是一個美好的回憶。但是,這些大規模的建設與經濟成長也是建立在某些不公平的基礎之上。衡量東京奧運以及1960年代的日本,除了光明面以外,黑暗面也是值得關注的議題。
 
我們只要想像大規模的建設一定得花上大量的人力,而在成本的控制下,勞工薪資相當微薄。日本政府以國家的名義動員10萬以上的山區農民,他們在低薪的狀況下,成為奧運建設背後的無名英雄。
 
日本國內當時最大的衝突在於美日安保條約所引起的政治與社會鬥爭,美國雖然在1952年結束託管日本,但一直是日本外交上最重要的主導者,1960年所簽訂的美日安保條約更把日本置於美國的管制與保護傘之下。
日本是否能夠真正的從美國獨立,或者只是美國在國際政治上的魁儡,一直是二次戰後日本政治最重要的問題之一。
 
1960年代由於美日安保條約的簽訂,大規模的抗議活動導致岸信介內閣總辭。延續到70年代的還有第二次安保鬥爭,以及之後的全共鬥、沖繩返還、反越戰和三里塚的抗爭。

然而,從另一方面來看,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或許就是在美國的保護傘之下,日本才能不顧世界局勢,專心地注意繁榮與復興的問題。
東京奧運前兩年的古巴危機,美、蘇關係緊張,差點釀成核子危機。日本當時的外交官在國際上完全沒有地位,只要站在美國的旁邊就可以了,半藤一利就指出昭和時代的日本沒有外交。

東京奧運的成功的確是一個時代的轉變,日本徹底離開戰後的貧窮社會。雖然奧運的觀光人潮沒有達到預期,在奧運後的幾年經濟甚至一度衰退。但是,整體基礎建設對於日本的發展具有長期的影響,1967年日本的經濟規模超過英國和法國,隔年超過西德,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一直到近來被中國超越為止。

或許就是擔憂亞洲第一的角色被中國取代,東京才積極爭取2020年的奧運吧!

夢一般的未來

對比1960年代的日本,半個世紀之後的東京奧運,首相安倍晉三也想要重現當時的榮景。
 
安倍晉三的外祖父岸信介正是帶領東京爭取1964年奧運時的首相,安倍帶領東京再度舉辦奧運的象徵意味很濃。

歷史無法重複,就算出現很多相似性,二次戰後的日本滿目瘡痍,社會極度貧窮。但是從上個世紀九○代開始的經濟停滯,與二次戰後的情況極為不同,安倍是否能夠重現復興的故事,則是後續值得觀察的情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