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日 星期五

11年六月的上海書肆



「亞洲藝術、宗教與歷史」2011 Summer Seminar舉行的第一天,聽了葛兆光、陶飛亞先生關於當中國遇上天主教與基督教的相關議題,第三場則為王晴佳先生,嘗試以物質文化與歷史的縱深理解「筷子」這個與日常生活習習相關的用品。隔天復旦的董少新教授帶著一行人前往徐光啟博物館、徐家匯藏書樓與土山灣博物館,Prof. Benjamin Elman 也隨行,這三個地方大概能夠具體呈現上海徐匯區文化的一個輪廓,也表現了中西文化接觸在近代以前的一個縮影。

星期天的自由活動,我從復旦搭地鐵十號線進城,復旦雖是上海第一學府,但在地鐵建好以前,前往市中心至少要花上一個多小時,以往附近也沒有甚麼特別的景點,從十號線的南京西路出來,南京路步行街上在周日人群熙來攘往,往左轉進走一段路就到了福州路上,這裡就沒有那麼多的商家,上海書城即座落於此,我先進去,在第一樓看看最近中國在流行什麼書,接著往二樓去,文史和考古的書都集中在此,翻翻最近出的考古報告與新書,瞭解一下最近中國文史方面的新書。



邢義田老師今年在大陸的中華書局出了四本新書,分別是《天下一家:皇帝、官僚與社會》、《治國安邦:法治、行政與軍事》、《畫為心聲:畫像石、畫像磚與壁畫》、《地不愛寶:漢代的簡牘》,雖說是新書,但其實就是以前論文的合集,以四個主題分別的收錄,因為中國的學術界要取得台灣的學術文章較不容易,所以這些書先在中國發行,甫出精裝本就印了平裝本,銷量應該不錯。在書架上也可以看到王明珂老師的《羌在漢藏之間》與《尋羌》,前一本還曾獲得〈中華讀書報〉的十大好書。或許是中國遊客大量進入台灣的緣故,再加上上海、北京的遊客在六月底即可自由行,毋需團進團出,關於台灣旅遊的書也不少。

沒買什麼書,畢竟帶著太多書旅行很不方便,有些考古報告並不需要整本買,回去學校查閱就行了,從二樓文史區出來後,看到牆上貼著陶晶瑩的《我愛故我在》簽書會今天下午兩點要在這邊舉行,心想不妙,等等這裡就要變成吵雜的菜市場,便往旁邊較為幽靜的「藝術書坊」、「上海古籍書店」走去,這兩家書店的空間寬敞,環境也較為幽靜,是在上海的書店中,我所喜歡的兩家,上海古籍書店的文史書籍與考古報告也較為豐富。



我繞了一圈,發現他們對於台灣藝文界與學術界的書吸收的相當全面,舒國治的《理想的下午》,甚至連焦桐書寫台灣飲食的《暴食江湖》、《台灣味道》也都在最近暢銷書的排行榜上。買了本圖文版梁思成的《佛像的歷史》,是梁思成在對日戰爭之前走訪中國各地記錄佛教文物的著作,復旦大學的行程結束後要前往四川參觀佛像與佛寺,這本書應該用得上。



逛了幾家書店之後,走回南京西路站,搭著十號線往陜西南路站去,今天的上海似乎要下雨,在雨前時分,天氣陰涼,還有些許的微風,陜西南路站出來後,走到茂名南路,沿著瑞金賓館邊的紅磚牆散步,到了永嘉路左轉,遇到了瑞金二路再右轉,接著走進紹興路,這一段路上滿滿的梧桐樹覆蓋著路面,此處以前是上海的法租界,旁邊充滿著三○年代的建築,茂名南路以前稱作邁爾西愛路(Route Cardinal Mercier)。我走進了紹興路上的漢源書店,這間書店是間有很多書的咖啡廳,以深色的木頭鋪滿了整個空間,每個桌子擺上了抬燈以便閱讀,是個適合帶著書來此泡上一下午的好地方,美中不足之處在於咖啡與甜點還得再加強。回家之前在對面的Manne et Sante法式的麵包店買了一些明日的早餐。

上海,似乎還是隨時沾染點異國情調與殖民風味才是上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