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5日 星期四

和諧之旅與移民



在南京的雞鳴寺用完了素菜之後,我們前往夫子廟逛了一圈,便準備前往太原,搭夜車從南京到北京,再從北京轉往太原。

火車旅行在中國是地區與地區之間旅行和移動重要的工具,相對於北美城際之間以飛機作為移動的主力,在中國則是火車。火車相對於飛機,它的票價相對便宜,而且火車載運的人數多,更適合中國這種人口眾多的國家。動車是中國稱呼高速鐵路的名稱,它所覆蓋的地方目前包括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東北、中部、西部等六大區域中的大城市,範圍有100多個城市,目前每年有將近三億人次乘座,車速大致都超過一百公里以上。


我在乘座時拿起車上的雜誌隨意翻閱,《和諧之旅》是提供動車和諧號上的刊物,整體的編排與文章的水準都不錯,如果一份雜誌每年可以提供三憶人閱讀,它的傳播成本相對低,而且影響力也很大,因為乘座動車的人在收入的水準上比較高,也以商旅人士為主,裡面的文章除了介紹目前鐵路建造的進度,也有一些新聞性的文章,包括商業信息、人物專訪、娛樂新聞、旅行訊息等,從文章可以看出其所設定的讀者群以二十歲到四十歲為主,有一定的教育程度且關心時事。


翻到一篇討論精英海外移民潮的文章,文章的主題討論中國的新興中產階級與知識份子的移民,作者將中國的移民潮分為三波,一波是70年代末期改革開放時、另一波是90年代初期,不同於前兩波,第三波以資產階級和知識份子為主,也就是目前社會的中堅階層,以中國社會科學院所發表的資料顯示,中國同時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輸出國,同時也是流失精英最快的國家,從1978年以來,將近110萬的留學生當中,只有28萬的流學生選擇回國,其他流在海外的中國人在國外不一定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但他們選擇在國外落地生根,文章舉了一個移民加拿大10年的移民為例,他指出中國人的尊卑貴賤意識太重,又缺乏法治;相形之下,加拿大總督只因為多花了15000加幣裝潢辦公室,曝光之後,只能黯然下台並接受司法的調查,「我希望我的孩子們能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 !」

這篇文章的確指出了目前中國社會問題中關鍵的一部分,每一個人的心理都有一把尺,知道法治、平等與民主這些價值的重要性,也知道在中國這些價值畢竟是口號,偶爾還會因為各式各樣不同的政治運動與口號而被犧牲,「畢竟中國的人口太多,不能以外國的角度來看。」模擬兩可的理由往往讓價值觀無法建立與落實。上面說得是一套,底下則是藏污納垢。

最諷刺的一件事可以在「建國大業」這部電影看到,「建國大業」指的是中共建政六十周年的政治宣傳片,從參與其中的導演到擔綱的主要演員都是外國人,「建國」所建何國?導演陳凱歌與參與其中的演員,超過四分之一都是外國人,他們在中國賺錢、生活,卻想掌握外國籍,想要讓下一代遠離中國,脫離中國的環境。

我想《來生不做中國人》這一本由香港的評論員鍾祖康所撰寫的書籍,其中的命題與內容仍然是貼近當前的中國,價值觀不是蓋大樓、建鐵路,或是發展經濟等硬體設施,當前富裕起來的富一代、富二代或是知識份子,他們的選擇是基於人性,出幽谷而遷喬木,如果有能力的話,大家都會希望在「正常」的環境發展,什麼是「正常」?很難定義,但每個人的心理都清楚,知道該往何處落角。我很高興我此生不是中國人,來生也不會是。旁觀、瞭解與關心是我的態度,但不會是參與與融入。

這篇文章分析的相當精闢,我也欣喜這樣的文章在流通如此廣大的雜誌上可以被大家翻閱,這樣的文章不是特殊的案例;相反的,這樣針砭社會現象的文章在中國頻繁可見,在網路上更加辛辣的文章也比比皆是,當前只要不觸碰到敏感神經的政治議題,在中國都能廣泛的傳播與討論。然而,這樣的開放程度對於新一個世代是否足夠,或是這樣的開放能否解決內部的矛盾則是個未知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