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5日 星期一

童書、酒吧、爵士樂和紐約的上東城:Bemelmans Bar

 
童書、酒吧、爵士樂和紐約的上東城,幾樣風格迥異的東西不常結合再一起,但在Bemelmans Bar當中,卻完美的融為一體
 
傳奇的酒吧除了出入傳奇的人物,同時也有特色的裝潢、調酒,以及伴隨左右的音樂。
落成於1930年,在麥迪遜大道和76街上的The Carlyle飯店,是好萊塢明星、政界重要人士和名人聚會的飯店,而Bemelman Bar 就是他們度過繁忙一天之後,放鬆心情、小酌一杯的場所。
 
Bemelmans Bar長達五十年的調酒師Tommy Rowles,服務過無數的酒客,總統杜魯門、甘迺迪都是他的座上嘉賓。甘迺迪遭遇槍殺身亡的前一周,也下榻在The Carlyle,並在此喝上一杯。
 
Bemelmans Bar的名稱源自於他的設計師、彩繪其牆壁的設計師Ludwig Bemelmans是知名的童書畫家,當他客居於紐約時,就住在The CarlyleBemelmans在酒吧的不同牆面上畫上插圖。
Bemelmans出身奧地利,由於遭父親所遺棄,和母親搬回家鄉,寄人籬下,過著不快樂的童年生活。因緣際會之下來到美國,在紐約的旅館實習,定居於此。
 
Bemelmans的童書其實就是描述自己不快樂的童年生活,從小的寄宿生活,主角頑皮的個性、不服輸的性格,鮮活地反映在Madeline童書系列之中,穿插著Bemelmans細膩的文筆、樸素的插圖,使得他的童書在世界各國都相當暢銷。

Belemans本來沒有想要成為一個繪本作家,他是個喜歡旅行、美食和塗鴉的人,在太太、女兒以及Viking出版社童書編輯的鼓勵下開始創作。
 
繪本之外,Bemelmans也在知名的雜誌上畫插圖,The Carlyle飯店酒吧的牆面上,以諧趣的手法,呈現出Madeline和同班同學在中央公園不同季節的散步、嬉戲與生活,Bemelmans 本人也以侍者的樣子出現在插畫之中。
昏黃的燈光下,搭配Bemelmans的插畫,酒吧出名的還在於他的音樂,從1930年代開幕以來,周末都有現場的爵士演奏。以往知名的爵士鋼琴手Barbara Carroll常駐飯店,Tony Bennett偶爾還會來唱上幾首歌。
 
我們在夏季的夜晚來到紐約,寧靜的上東城,The Carlyle飯店的外表不像廣場飯店那麼豪華、氣派,外表莊重之中帶著點樸實,典雅的Lobby,沿著走廊進去,角落傳來鋼琴聲,順著聲音轉進一個小小的玄關,映入眼簾的則是一架平台鋼琴、一個薩克斯風手和低音大提琴手。
 
當眼睛逐漸熟悉周圍的光線,辨識到牆上Bemelmans的插畫,服務生引領我們走到座位,今晚表演音樂的是Loston Harris Trio,在此已經演奏十年,小小的空間中,三人合作無間,酒客們穿著時尚與高雅,酒杯觥籌交錯。
 
七月初的夏日夜晚,我們從蒙特婁搭乘火車到了紐約,昨夜才在蒙特婁的國際爵士音樂節(Festival International de Jazz de Montréal) 聽過傳奇樂手Barry Harris的表演,今天一下車之後,又在這裡享受到不同的爵士體驗,我和妳,似乎回到五○年代,進入了仲夏夜的奇幻。

2013年8月1日 星期四

紐約古根漢美術館與康丁斯基


如果在紐約的中央公園向周邊望去,曼哈頓的天際線都是筆直地往上,只有在上東城產生一些違和感,一座宛若積木的白色建築,螺旋狀的主體與周邊的建築呈現不協調感。
 
在上東城的古根漢博物館,是全世界古根漢美術館的總部,成立的最早,原本被稱為The Museum of Non-Objective Painting,主要收集二十世紀的抽象畫,像是康丁斯基、蒙德里安或是米羅的作品。
美術館的建築在1943年由萊特所設計,由於戰爭的關係,以及古根漢先生的辭世,古根漢美術館直到1956年才動工,1959年建築師萊特去世時,工程仍在持續中,直到同年的十月才完成。
 
外型宛如一只茶杯,也有人說像白色彈簧、或是飛碟、海螺和貝殼,完工時在公眾與建築界都引起很大的討論。曼哈頓的建築其實很單調,因為地小人稠的關係,建築都盡量筆直地往上,以容納更多的人口進駐,而這種怪異的建築無疑是對周邊景觀的一種挑戰。
 
走進建築之中,屋頂中央為透明的採光罩,讓光線自然流瀉而入,整體的空間完全的開放,透過盤旋而上的走廊,使得空間呈現出連續無間斷的感覺,有點像是現在的立體停車場,行進之間就漸漸地上升高度。
古根漢美術館是建築師萊特(Frank Lloyd Wright)在紐約唯一設計的建築,高30公尺的圓筒形建築,底部直徑28公尺左右,向上逐漸加大。
 
萊特以往的建築大部分是私人宅邸,去世之前作品已經超過六百件,聞名的草原住宅,設計強調自然與光線。在1930年代最為著名的是賓州的流水別墅(Falling Water)。萊特強調直角與直線,古根漢美術館是他嘗試立體的螺旋狀結構,由於是美術館,他希望在參觀的過程之中可以讓觀眾的美學體驗連續、不間斷,以3%的坡道緩慢上升,觀眾不知不覺之中就參觀完展覽。
萊特的想法是將藝術品沿著坡道陳設,透過上方圓頂流瀉近來的自然光,作為欣賞美術品的光線。萊特認為:「在這裡,建築第一次表現為塑性的。一層流入另一層,代替了通常那種呆板的樓層重疊。」
 
紐約古根漢美術館之中最重要的作品當屬二十世紀的抽象畫作品,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康丁斯基的畫作。康丁斯基出生於俄國,三十歲時在法國看到印象派的作品,決定改行當畫家。
20世紀初期的康丁斯基在歐洲各地遊歷,除了印象派的畫家,也接觸野獸派的作品,對於顏色和畫作的形式有了不同的想法。20年代之後的畫作由早期浪漫的幻想轉變為幾何抽象,奠定了作為一個畫家的風格。
 
紐約古根漢美術館的收藏之中,康丁斯基一直都是鎮館之寶,每隔幾年就會以不同的主題重新詮釋康丁斯基的作品。
 
康丁斯基將不同的幾何元素入畫,以直角、銳角、鈍角、直線、曲線和圓圈做為畫的基調,他認為幾何元素代表了各式各樣不同的情感:「『直角』表現一種冷靜、抑制的情感,『銳角』表現出一種尖銳的、運動感的特性,『鈍角』則是一種軟弱的無力感。」不同的「角」在畫布上交疊與重疊即是不同情感的撞擊。
除此之外,對於音樂相當有天分的康丁斯基,經常使用音樂的語言詮釋他的抽象概念,康丁斯基將音樂的節奏與不同的顏色相互對應。
 
如何表現聲音呢?康丁斯基透過色彩呈現動態的幻覺,使視覺產生不同的效果,宛如餘音繞樑的感覺。
今年七月在古根漢美術館中展出的《康丁斯基在巴黎》的作品,由於二次世界大戰,康丁斯基在巴黎的郊區渡過餘生,這十年之中其畫作已趨成熟,重複且大量其以前所運用過的元素。
 
欣賞抽象畫總是帶有一種無以名之的深刻感受,我也看過一些評論家的解釋,但對於畫本身,我採取的是一種感性的神入,而非過多的分析。比如1940年的這幅Around the Circle,康丁斯基對於「圓」有一種執迷,從20年代就開始創作很多以「圓」為核心的繪畫,有些評論稱之為暗夜的星空,其他則穿鑿附會的比喻成各式各樣的形體,但如果能進入更深層的意識世界,讓這些不同的形體與顏色成為想像的泡泡,不強作解釋,只求一種單純的美感體驗,或許能夠理解更為深層的精神面向。
對於抽象畫與康丁斯基,我沒有太深刻的認識,但是我本來以為將繪畫分解成幾何元素的康丁斯基,所表現的會是相當理性和科學的,但當我看著他的畫,卻被這些簡單的幾何圖形吸引,沒想到簡單的元素拼湊在一起,卻有無窮無盡的變化。在康丁斯基的畫作中,有時感到溫暖、有時體會到哀傷,不同的感覺在抽象的形體中敘說著。
 
當我帶著我的感覺離開紐約的古根漢美術館,回家之後翻看康丁斯基的《藝術的精神性》,他的色彩理論其實根據的是經驗感覺,而非任何明確的科學。康丁斯基還是將其畫作建立在感官的經驗上,將這些感性的層面抽絲剝繭,化成抽象的圖形,其本質還是感性和浪漫的。

2013年7月26日 星期五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龐克:從混亂到服裝」(Punk: from Chaos to Couture)


「龐克」就像很多名詞一樣,一開始的意涵隨著時代的改變,漸漸滲透到各個角落和不同的文化之中。就如同今年五月到八月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展覽:《龐克:從混亂到服裝》(Punk: from Chaos to Couture)。大都會博物館的執行長Thomas P. Campbell指出:「龐克不是一時的流行現象,它是一種態度、文化和美學。」

媒合龐克展在大都會展出的重要人物是服裝學院(Costume Institute)Andrew Bolton,他指出龐克此次展覽的概念:「龐克在音樂圈成形,但接著卻如煽動者般啟發了時裝界,設計師從中挪用無政府主義和造反、破壞、對抗的精神,而龐克族的D.I.Y.實踐也影響了高級時裝的訂製傳統。我希望呈現龐克文化與其符號象徵,如何從音樂跨界時尚並造成巨大影響,轉化為長遠深厚的時裝美學。」
在英國所掀起熱潮的龐克音樂,與當時英國的環境與青年人的憤怒有關。70年代的英國或許和現在有點類似,經濟蕭條,高度的失業率,尤其是年輕人的失業,而六○年代象徵年輕人運動的搖滾音樂與嬉皮也逐漸地商業化,搖滾偶像都賺了大錢,缺乏了反叛與純真的精神。

維京唱片在1975年簽下性手槍(Sex Pistols),他們的專輯God Save the Queen,將女王伊莉莎白的嘴巴以性手槍的標籤封著,作為對英國政府、社會與文化的發洩與憤怒。性手槍的表演方式相當驚人,甚至充滿暴力,向觀眾吐口水、尖叫、有時還打起架來,分不清楚表演者與觀眾的差別。
「龐克」從來就沒有一套立場、或是主張,但具有「態度」,或許讓人感覺到他們的憤怒、暴力與衝撞,進而質疑腐朽的社會體制與文化傳統。

咆哮的聲音、憤努的情緒可以展現青年人的憤怒,身體的裝扮、服飾自然也是一種表達的方式。青年們在身體上穿環、吊掛金屬鍊,穿著刻意撕破的牛仔褲、腳踏皮靴,將頭髮染得五顏六色,或是弄得像刺蝟。
服裝通常是展現某種階級、性別和品味的象徵,或是自我訴求的表現,在龐克的服裝訴求上看不到男與女的差別,將既有的衣服重組或是撕破則帶有漠視衣服所代表的界線。

龐克音樂與衣服的結合,打從一開始就成為一種青年人次文化的具體實踐。性手槍樂團的經紀人麥爾坎麥克勞倫和妻子薇薇安‧魏斯伍德(Vivienne Westwood)在倫敦開設服飾店,將之命為SEX
服飾的具體想法企圖打破當時的審美概念和對於服裝的想像,以「衝突打扮」(confrontation dressing)的概念將舊的衣服重組,不規則的剪開或是撕裂,再以別針扣上,有時再搭上象徵優雅的紳士帽,凸顯其中的矛盾。

打破高級文化與低級文化的差別,透過服裝進而質疑區分界線的社會和文化體制,大都會美術館的「龐克」展或許也帶有這樣的想法,在大都會美術館這樣放著「高級」藝術的地方,將街頭的龐克帶進美術館。
麥爾坎麥克勞倫和薇薇安‧魏斯伍德當時在倫敦的店也被重現在博物館之中,作為龐克的教母,薇薇安不將自己視為設計師,「而是一個透過穿著來質疑腐敗現狀的人。」(but as someone who wished to confront the rotten status quo through the way I dressed)

在接下來的四個大展廳中,每一廳都有其主題,展現龐克從70年代到今天在服裝上的啟發與影響,由於時裝學院促成這次展覽,所展出的服裝超過100件。展示的服裝有一系列原始龐克的經典造型,其餘的則是受到龐克運動的啟發,不一定每個設計師都具有龐克的精神,或是有龐克的文化與社會態度。
四大展廳的主題分別是: “d.i.y hardware”“d.i.y bricolage” “d.i.y graffiti and agitprop” “d.i.y destroy”

在高級服裝界,1977Zandra Rhodes將婚紗撕裂之後,再以別針串起,成為龐克運動和高級服裝混合的開始。當今知名設計師Karl LagerfeldChristopher BaileyMarc JacobsJean Paul Gaultier的部分作品中或多或少都帶點龐克的風格,像是迴紋針、鉚釘、或是金屬的元素。也可以看到最近加勒斯‧普(Gareth Pugh)運用大量的垃圾袋,編織成高級服裝,打破對於高級服裝的想像。
時至今日,每個人對於龐克都有一點模糊的認識,也有自己的看法,加入鉚釘、別針或是金屬等風格的衣服是否就代表「龐克」,就我的想法來說,大都會本次的展覽著重在時裝的呈現,而不是龐克的精神。龐克充其量只為這些服裝點綴性地加入了一些裝飾。作為當年龐克精神的代言人,魏斯伍德對於這次的展覽有這樣的看法:「我覺得這很可笑。我還特別討厭那些美國記者。每次龐克風潮一來,他們就拿我出來炫耀。

服裝的分析,看Fashion Memo: http://fashionmemo.blogspot.ca/2013/07/met-punk.html

2013年7月21日 星期日

「幸福」的追求


這其實是一封情書,只是我寫得很拗口,拐彎抹角的,一點也不坦率,結婚一周年的日子,送給我的愛妻!

七月八號出版的時代雜誌,主題是「幸福的追求」(The Pursuit of Happiness),一個亙久不變的主題。

幸福不僅是結婚時對新人的贈言,也不只是父母對於子女人生的期許,它也是哲學家、科學家和心理學家研究的主題。
 
除此之外,幸福對於一個政府而言、一個社會的公民而言,也是很重要的議題,甚麼是幸福社會呢?有些政府會將GDP的成長和人民的幸福指數畫上等號,經濟或是財富很重要,但不會是關鍵的因素。
以加拿大而言,在調查之中顯示,幸福感最強的省分大部分是居住在像紐芬蘭或是新斯科西亞等較為窮困的省份,最為富裕的省分像是安大略或是不列顛哥倫比亞的人民卻覺得自己最不幸福。
 
加拿大本身就是較為富裕的國家,窮困的省分比起第三世界國家而言,人民的物質條件和經濟狀況也富裕許多,並不是真的相當窮困。而是在較為富裕的省分,貧富差距較大,彼此之間的比較心態也就較為強烈,有了比較,似乎才是不幸的源頭。
 
哈佛大學的前校長柏克(Derek Bok),在2010年出版了《幸福的政治:政府可以對幸福的新研究中學到甚麼?》,不同學科的學者分別對於幸福都有自己的看法,柏克的這本書沒有甚麼新見解,但綜合地將過去對於「幸福」的研究做了摘要,像是有名的「伊斯特林矛盾」(Easterlin Paradox)
南加大的教授伊斯特林在1970年代所發表的《經濟增長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們的快樂》,他在大量的調查之中發現,在同一個國家之中,富人的幸福感通常比起窮人高,但是如果進行跨國的比較的話,窮國的幸福感則和富國差不多,報告的結論一樣指向在相同的社會下,因為有比較,產生相對的剝奪感,才會造成不幸福的感受。
 
為什麼財富的增加不會讓人感到更幸福呢?這個問題似乎不需要哈佛大學的校長才能告訴我們,很多的寓言故事當中都已經不斷地提醒我們,從美國人的收入而言,過去四十年中,扣除通貨膨脹,美國人的收入的確比起以前來得高,居住的房屋面積也比以往增加了50%,汽車的數量增加了一億兩千萬台,但是幸福感卻沒有增加。
從個人的心理層面而言,財富或許是重要的因素,但不是關鍵的條件。曾經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卡恩曼(Daniel Kahneman)提出一種心態,稱為「快樂水車」(hedonic treadmill),指的是一種無止盡的忌妒心理,卡恩曼指出當人們更有錢時,期望也水漲船高,嚮往更高檔、更為奢侈的消費,人有如站在一台旋轉的水車之上,雖然累積財富,但也無法獲得幸福和滿足。
 

卡恩曼在美國俄亥俄州哥倫布市和法國勒恩市取樣調查,要求受訪者評估一天生活當中的特定情緒與幸福感受,結果發現最能影響快樂程度的關鍵因素是「相處的對象」,薪水的高低和工作壓力反倒是其次的因素。在平日生活中,最令人感到幸福與快樂的事是做愛和人際關係,與不同的人相處分別會有不同的快樂程度。

卡恩曼的研究和我對於人生的體會也相當類似,去年的這個時候,我們在大家的祝福下完成了結婚的儀式。如果問我一年來的生活是不是「幸福」?在卡恩曼的量表中,我會打上最高分。
 
一個在異鄉求學,正在撰寫博士論文的學生,一個在正在找工作的年輕設計師,尋找自己的風格與路線。我們除了家人的支持、老師的幫助,沒有太多的財富,不是太多外在的條件,而是我們對於彼此的感情,才讓我們感到幸福。

財富當然是我們追求的目標,是我們專業所獲得的報償,是增進我們關係的條件,花錢的方式是讓我們愛的人感到幸福。

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國度,生活豐富、充實,但是沒有與妳在一起,就喪失了意義、缺少了幸福的關鍵。

 

2013年7月15日 星期一

Belle and Sebastian at Salle Wilfrid-Pelletier, Place des Arts, Montreal, July 5th 2013

有一種音樂帶著清新、卻又讓人悲傷,彷彿是理解人生的諸多挑戰,以一種溫柔且輕鬆的方式唱出,令人更加動容。
 
一陣子沒有聽Belle & Sebastian了,記得以前播放《If You’re Feeling Sinister》的專輯時,陶醉在主唱Stuart的歌聲之中,他略帶害羞的氣質,旋律雖然輕快,歌詞中總是帶點哀傷。
Belle & Sebastian來自蘇格蘭的格拉斯哥(Glasgow),樂團之中沒有Belle,也沒有Sebastian,是一支編制很大的樂團,於1995年成立,當時的年輕成員都是來自於Stow College的同學,其中包括:Stuart Murdoch(吉他,主唱)Stuart David(貝斯手後來離團,成立Looper樂隊)Sarah Martin(小提琴與女聲)Steve Jackson(吉他手,也擔任vocal的部分)Chris Geddes(鍵盤手)Richard Colburn(鼓手)Mick Cooke(小喇叭手)
 
雖然編制很大,音樂卻相當簡單,從他們對於Bob Dylan的崇敬來看,多少受到其民謠搖滾(folk-rock)的影響。在民謠的風格中,又有點chamber pop的別緻風味,身處蘇格蘭的Belle & Sebastian,或許還受到了北方靈歌的影響(northern soul)
 
團名來自法國的兒童影集,Belle & Sebastian 是一個男孩和狗成長的故事,成長雖然是好事,但不一定充滿開心的事,開心之中也會有一些悲傷,Belle & Sebastian的音樂也是如此,親切沒有距離,卻又感性的烙印在心中。
帶點民謠的曲風,卻總是令人耳目一新,編曲雖然華麗,卻具備清新的特質,應該和團員們的年輕心態有關吧!雖然已經出道將近二十年,團員們都已經是中年人了,卻始終帶點青春芬芳的氣息。
 
Belle & Sebastian的歌曲特殊之處,或許在於他們巧妙地將不同的樂器融合在一起,一首歌曲除了一般搖滾樂團的吉他、貝斯、鼓和鍵盤之外,還有小喇叭、木琴、長笛、小提琴、大提琴或是打擊樂器。
來自蘇格蘭的傳統,使我想起早逝的蘇格蘭民謠歌手Nick Drake,纖細、害羞又敏感的靈魂。
 
Belle & Sebastian歌曲主題十分貼近生活,是愛情的感觸、是夢境無意識的紀錄、是對於無奈生活的浪漫幻想,在〈I Didn't See It Coming〉唱著想去旅行卻沒錢,那就心轉境轉,不要搭飛機、改搭火車吧!沒有車,就租一台吧!小提琴手Sarah Martin輕柔的嗓子,可愛輕鬆的編曲,浪漫的幻想:
 
Make me dance, I want to surrender
Your familiar arms, I remember
We've been going transcontinental
Got no car, we just take a rental
But we don't have the money
(money makes the wheels and the world go round)
Forget about it, honey
Make me dance, I want to surrender
Your familiar arms, I remember
Everybody's talking about you
Every word's a whisper without you
But we don't have the money
(money makes the wheels and the world go round)
Forget about it, honey
Trouble's never far away when you're around
I didn't see it coming

I'm just not in the running
Take me on a train 'cos I'm not flying
I can see the world from a different side
Read about us in the morning papers
When we make it alive

I didn't see it coming
I'm just not in the running
And we don't need a lifetime
We're following the right line
 
每一首歌都是生活的一則小故事、一段觸及人心的生活札記、一個浪漫的白日夢,Norah Jones在《Write About Love》這張專輯之中,還與他們合作一首Little Lou, Ugly Jack,Prophet John描述一個愛幻想的女孩,感嘆找不到像Lou ReedJack KerouacJohn Lennon一般的文藝青年。
 
Belle & Sebastian到目前為止總共出了八張專輯和一張精選輯,最早一張《Tigermilk》在1996年錄製時,只是同班同學們為了大學畢業所錄製的紀念品,歌詞描述了學校、人生與感情,沒想到推出之後大賣,使他們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在1998年的《The Boy with The Arab Strap》更拿下全英音樂獎,2000年之後又發行了《Fold Your Hands Child, You Walk Like A Peasant(2000)、《Dear Catastrophe Waitress(2003)、《The Life Pursuit(2006)與《Write about Love(2010)四張專輯。

沒有想到在我居住的城市聽到Belle & Sebastian,蒙特婁一年到頭世界級的歌手來來去去,上次Belle & Sebastian親臨此地是2006年,為了The Life Pursuit專輯的宣傳,相隔七年,此次在國際爵士音樂節的邀請之下,在音樂節的最後一天演唱。
Belle & Sebastian不算是爵士樂團,但爵士音樂季除了爵士以外,也充滿各式各樣的音樂類型。Belle & Sebastian三年沒有推出新專輯,從過去的專輯之中挑選出15首作為今晚演出的曲目。
 
對於Belle & Sebastian來說,蒙特婁是Leonard Cohen的城市,他是音樂史上的傳奇,同時是歌手,也是詩人,在表演時也朗誦了一段Cohen的詩。
當晚所演奏的曲目之中,每一首似乎都琅琅上口,都曾在CD之中聽過,但是現場的魅力如此之大,使得每一首歌曲對我們而言都是新歌,都是一次新的感動。有時當我們對望時,眼眶都帶點感動的淚水,人生雖然充滿挑戰,幸好我們還有Belle & Sebastian
201375Belle & Sebastian蒙特婁演唱曲目:

1.      Judy Is a Dick Slap
2.      I’m A Cuckoo
3.      Another Sunny Day
4.      The Stars of Track and Field
5.      Dirty Dream Number Two
6.      To Be Myself Completely
7.      Lord Anthony
8.      (Unknown)
9.      Piazza, New YorkCatcher
10.  Your Cover’s Blown
11.  The Model
12.  I Didn’t See It Coming
13.  The Boy with the Arab Strap
14.  Legal Man
15.  Judy and The Dream of Horses

Encore
Get Me Away FromHere, I’m D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