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日 星期六

「低能兒」和「白癡」的誕生(下):「白痴」教育的誕生

      
上週我們看到了「低能兒」為什麼會出現?源於現代教育體制的建立,一群無法在制度中表現「正常」的就被歸類成「低能兒」,貼上標籤,才有後來的污名化。

     「白痴」在明治時代的概念則是不可醫治、無法受教的兒童,但日本特殊教育的先驅石井亮一就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即使「白癡」也是有受教的可能。我在文章中使用「白癡」這個字眼是本來的用法,後來我們稱為「特殊教育」。

「白痴」也可以受教:石井亮一的特殊教育


    出生在佐賀鍋島藩的武士階級,石井亮一在幕府末年與明治維新初期長大,幼年還是接受漢文的教育,熟悉《論語》、《大學》等書,並且學習武士道的精神。十六歲時獲得藩內的選拔,到工部大學校(也就是後來的東京帝國大學)考試,但體格檢查不合格,無法入學。

    期待到美國留學的石井,改念私立的立教大學,接受六年的教育。立教大學1874由美國聖公會威廉斯主教於築地所創辦的「英語塾立教學校」,石井亮一就學期間也受到感化,受洗為教徒。立教大學的姊妹校立教女學校在1882年成立(明治十五年),石井亮一立教大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立教女學校擔任教師,除了教授外語,也教育女性外國的發展狀況和現代女性該有的思想,是日本最早提供女子教育的學校之一。

    明治二十年左右,日本的福利事業也開始展開,主要的原因在於西化之後的日本,缺少傳統救荒濟貧的組織,以往在鄉里間可以得到救助的單位在新時代中無法生存,而新時代的福利設施又尚未建立。再加上明治二十年出現很多自然災害,讓很多人拋家棄子,社會上出現相當多的孤兒需要養育。
 
    此時出現的岡山孤兒院和東京救育院就是為了新時代的需求所創設的,石井亮一也成為東京救育院的創辦者之一。一八九一年的濃尾大地震,在岐阜和愛知等地造成大規模的傷亡,死者超過七千人,震後產生相當多的孤兒,也出現經濟無以為繼的災民,只好販賣人口的現象。

    基督教和佛教相關的團體出動救援孤兒,石井亮一的東京救育院也加入孤兒的救助和收養。由於濃尾大地震的慘況,讓亮一深感福利事業的重要性,而無人收養的女性在災後更是弱勢,所以災後,他帶著一些孤女回到東京,在基督教會的援助下,先在東京創設「孤女學校」,教育她們,習得一技之長,可以充當保母、教師、助產士或是傳道的工作。

智能障礙者的發現
 
   收容孤兒和教育孤女的過程中,石井亮一認識到智能障礙者的存在。當時對於智能障礙者的看法認為「無法教育」、「免除法律責任」,採取「隔離政策」,對於石井亮一而言,他認為智能障礙者還是可以教育,在神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
 
    但石井亮一也不是單純的相信透過神蹟就可以照顧這些智能障礙者,由於他的英文不錯,積極的參考當時外國的文獻,知道美國的作法分為大規模的收容,並且隔離;也有採用小規模的機構。
 
   在石井參考的資料中,對於白癡教育研究最為重要的就是法國醫師Edouard Seguin在十九世紀首創「白癡」的教育,成為後世特殊教育的先驅,後來Edouard Seguin到美國開設小型的智能障礙收容機構,並且透過教育和工作的方式讓他們具有一定的生產力。
 
    石井亮一將他的研究寫成《白癡兒其研究及教育》(1904)一書,他認為「白癡」在身體的發育和運動方面都異常,而且在感覺上也有障礙,像是視覺、聽覺、味覺和嗅覺。在精神上面的問題會有語言上的障礙、偏執或是缺乏注意力。由於此一時期經常將「白癡」與「瘋癲」混和在一起,石井是第一個嘗試區分兩者的學者,他認為:「瘋癲一開始具有一般的智能,但後來消失了。」相對而言,「白癡」則是一開始意識就相當貧弱,但在程度上可以漸漸的進步。

  
夫婦共同獻身特殊教育

       石井亮一的想法後來落實到他所開設的滝乃川學園,他的妻子:渡邊筆子也支持他的理念,兩人一起為心智障礙者的教育努力。渡邊筆子1861年出生於長崎,她是日本婦女教育的推行者,追求女性的教育權,本來在華族(貴族)女校當教務主任並且兼任法語教師。與石井亮一相識之前,已經有三個孩子。而且她對法國醫師Edouard Seguin的心智障礙教育方式也相當熟悉。
 
    石井夫婦兩人都曾經赴美國賓州Irwin智能障礙者學校參觀,回國後將相關的教育理念應用到了滝乃川學園。由於日本對於心智障礙的認識還相當少,所以石井夫婦也要負責師資的培育和相關的教育設施、教材的準備。
 
    一開始設立的學校有農園、宿舍、教室和研究室,石井除了收容智能障礙者外,也想要研究智能障礙者的相關問題。然而,這個時代是明治末期,二十世紀才剛開始,政府對於相關的設施與研究也沒有提供資助,財物的缺口大部分都是從石井夫婦的貸款和基督教會的贊助而來。
 
    但滝乃川學園最後無力經營,只好暫時關閉。隨著時代往前,日本社會也開始注意到財團法人的建立和組織方式。二十世紀初期有些大學,像是同志社大學就是以法人的方式建立,相關的法律也慢慢建立起來。石井夫婦在1919年發起第一次的董事會,之後也找到大財閥澀澤榮一的贊助,澀澤擔任第三任的理事長。

    由於資金募集得到幫助,學園的相關設施恢復,石井想要發展的研究機構也建立起來。本來在東京巢鴨的學園,後來移轉到東京近郊的多摩,這裡比較符合石井理想中的學校。在武藏野台地上,空氣相當清新,可以將農場、工場、雞舍、禮拜堂和住宿場所等設施都建立起來,從幼兒到年長的生活、教育、訓練、勞動和醫療都包含在內。
 
    石井亮一和石井筆子對於「白癡」的治療與教育,成為日本特殊教育的先驅。



「低能兒」和「白癡」出現的時代背景
 
    透過「白癡」和「低能」的概念,可以看到日本明治維新時期對於他們的認識是隨著政治、社會、經濟所轉變而形成的,也就是在明治維新後所發現的一個新的族群。隨著新的政治體制,有相當多的下級武士和農民變成赤貧,無以為繼,到處流浪。明治政府所建立的教育體制也產生了相當多不適應的學童,這批無法進入新時代規範的族群,從瘋癲、智能障礙、窮人……等,逐漸被劃為特殊的族群,再依據不同的狀況加以分類、收容、研究。
 
   「白癡」和「低能」可以說是時代和社會變動下的產物,透過相關概念的形成,或許我們可以思考現代文明對於我們的影響,造成了甚麼樣的差別待遇,甚至教育制度區別了那些人。在石井亮一之後,隨著「白癡」和「低能」的討論,相關的醫師和心理學家也進入這個領域,透過病理學的研究和訪談,後來也發展出心智障礙的量表。
 
    當然這篇文章並不否定以往也有智能較低的人,但如果在明治維新以前,他們可能生活在農村,負擔繇役,過著「正常」農民的生活,不會被劃分為「低能」或是「白癡」。隨著新的教育體系建立,學業表現不好,就被歸類為「低能」,成為新時代所需要「矯正」的對象。
 
    如果「白癡」和「低能」是因為教育體制所產生出來的,當教育的方式改變,是否這樣的族群就會消失呢?歷史很難處理假設的問題,但我們可以思考一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