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5日 星期五

飲食的文化交流: 日式燒肉的故事(上)

「日式」燒肉?
 
燒烤肉片,讓動物脂肪混和著柴煙的香氣,應該是從人類發現火之後一直烙印在人類腦中的美味。不只如此,人類也覺得這樣的味道可以討好神明,使用牲畜以祭神成為宗教之中的牲禮。
 
如同麥可‧波倫所說的:「說不定祭禮正是烹飪之始,因為把肉放在火上一烤,把祭品送上天庭的問題便迎刃而解了。」不管如何,當人類從茹毛飲血,開始飼養家畜,並且懂得烹飪以後,人類的飲食文化、傳統和禮儀就就與肉離不開關係了。
 
台灣不少地方都有日式燒肉,日式燒肉現在都會冠上日式,有別於BBQ牛排、韓式燒肉、巴西窯烤的不同。
或許我們將日式燒肉的特點歸納為幾項,包含:

◎薄薄的肉片(有別於牛排的厚度)
◎肉片放在炭火的鐵網上。
◎自己烤來吃(有別於牛排是別人送上來)
◎以醬油為基底的醬汁加以醃製生肉或是沾醬來吃(有別於牛排使用奶油)
◎不只烤精肉、還烤內臟(有別於牛排只食用沙朗、丁骨、菲力等部位)

然而,日文的漢字當中寫成「焼肉」的日式燒肉真的有那麼「日式」嗎?日本人甚麼時候吃起日式燒肉呢?
說起日式燒肉(巷口講古的胡老先生又來了………)的故事,那可是一段人與動物之間血與肉(屠宰動物)的故事、也是一段帝國主義的故事、充滿著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的微妙關係,也是日本人與其他文化交流的故事。
 
透過食物了解歷史,當筷子拿起來的那一刻,也同時穿越了不同的歷史與文化。
 
日本人開始吃肉
 
吃的文化史〉專欄之前曾經在〈日式豬排飯的故事〉與〈鐵板燒的故事〉兩篇文章都有提到日本人本來不吃家畜的肉。
怕各位沒有時間,在這裡跟大家複習一下。
 
日本從七世紀中期天武天皇頒布〈禁止殺生肉食之詔〉之後,日本人的肉質攝取排除了家畜的雞、鴨、牛和豬,肉質主要從魚肉當中攝取。
 
由當時日本人所留下的紀錄來看,從貴族到平民階層,對於獸肉的接受度並不高,普遍的認為食用獸肉是不潔的飲食行為,不僅會讓身體有奇怪的味道,還會污染身心,無法侍奉神佛。
 
明治天皇提倡肉食的理由顯然不是為了美味,而是認為獸肉的食用將可以強國保種,讓日本人的體格強壯起來,跟西方人一樣壯碩,才可以擠入先進國家之林,從這樣的角度而言,「明治維新」對於日本人來說不只是船堅炮利、不只是政治改革,還包含了味覺上的革命、身體上的適應和文化上的改變。
 
日本人明治維新之前雖然不吃家畜的肉,但也會偷打一下牙祭。然而,他們吃肉是偷偷摸摸的,總是得到山林野外,以往日本人所說的「山奧屋」都藏在山裡面,是吃野豬、野鳥、野兔、鹿肉或是貍肉的地方。
 
江戶時代著名的《料理物語》就有提到燒肉的作法,主要是將肉燒烤後,沾著醬油、味增、砂糖所製成的醬料。
當明治維新之後,吃肉開始與文明開化畫上等號。政府有意識的推動吃肉的運動,特別是從軍隊、學校當中開始培養起,要強健日本人的體魄,先從吃肉開始。
 
歐美的外國人讓日本人吃肉變得光明正大,得到國家獎勵,而且還是文明開化的表現,何樂而不為呢?
 
明治政府所推動的吃肉運動主要是精肉,而不是內臟,像是牛百葉、豬肝、大腸……等動物內臟都是加以丟棄的。
日本人後來敢吃動物的內臟,還有一段文化交流的路要走,而且來源不在西方,是在東方。

日式燒肉從何而來?
 
由於日式燒肉的歷史並不長,考察其來源可以從20世紀初的資料來看,主要有兩個來源:一個是中國;一個則是韓國。
 
以火直接燒烤,並且吃牛、羊、豬等肉類,包含精肉與內臟,從1910年代的美食雜誌之中可以看到相關的紀載。當時日本駐中國的記者講述他在北京「正陽樓」吃烤羊肉的經驗,稱之為「成吉思汗的料理」,據說是成吉思汗在軍隊當中的飲食。大正、昭和年間在東京和大阪開店的成吉思汗料理以燒烤羊肉、牛肉和豬肉為主。
 
日式燒肉的另外一個來源則是韓國,當成吉思汗烤肉在日本開店的同時,韓國式的プルコギ(불고기)烤肉也在日本的韓國移民當中開始營業,在這樣的料理店之中,燒烤方式是在炭火上放置鐵盤,並且將肉切成薄片,沾上醬油食用。
當日本併吞韓國,日韓之間成為國內的交流,赴日的韓人增加,也將飲食習慣帶到日本,移民日本的韓國人主要來自全羅南、北道、慶尚南、北道和濟州道。渡日的韓人大部分居住在大阪周邊,特別是「豬飼野」(這名字真難聽阿!)附近,將「朝鮮式」燒肉帶進日本。
 
赴日的韓國人流行的兩種燒肉方式,包含:プルコギ(불고기)屋,還有カルビ食堂」(갈비살)
 
有趣的點在於「カルビ食堂」當時是採用「酌婦」幫忙烤肉,有別於現在的自助式,當時還是覺得上餐廳總是要有個人服侍才有被服務的感覺。從「豬飼野」開始的燒肉,才有自己烤的習慣,因此日式燒肉的誕生可以說由此開始誕生。
然而,韓國的燒肉在日本登陸,主要還是在日的韓人食用,日本人不大敢吃動物的內臟,大部分都將之捨棄,而且日本人也無法接受韓國泡菜的味道,韓國燒肉的本土化是等到二次大戰之後。
 
在下一集之中我們將看到日式燒肉如何在日本大為流行的故事,這將是一段「以德報怨」的殖民故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