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夜晚微涼,天氣爽朗,適逢櫻花盛開,風雅的日本人也坐在隅田川旁賞夜櫻。由於晚上只吃蕎麥麵,走著走著便覺得飢餓了起來,微涼的春日不想吃得太油膩,只想來碗熱湯和關東煮。
於是,從隅田川堤離開之後,沿著淺草寺旁慢慢地走向不遠的大多福。
1915年開業的大多福是東京關東煮的老店,歷經關東大地震、二次大戰,仍安然地在淺草開業著。走進大多福的店內宛如穿越時光隧道,店內關東煮的高湯熬煮超過半個世紀,以北海道的日高昆布、鰹節和淡口醬油熬煮的湯頭甘甜而不膩。
與老闆聊天的過程,我驚訝的發現大多福的的高湯是關西風的關東煮,明明是關東煮,為什麼帶著關西風呢(關東指的是以東京為主的東日本;而關西則是以京都、大阪為主的西日本)?
關東煮,日文寫作「関東煮(かんとうだき)」,也稱為おでん(O-den),但不只有關東才吃得到喔。
豆腐與醬油
關東煮的起源和幾樣東西脫離不了關係:豆腐、醬油和以鰹截或是昆布熬煮的高湯,其中最重要的則是豆腐,也是關東煮得名的由來。
在江戶時代,日本有幾個地方的豆腐最為出色,主要是在京都的寺廟周邊,特別是南禪寺。為什麼呢?
從中國東傳的豆腐一開始是寺院中僧人的食物,本來在寺廟中的飲食,後來附近的居民也對這種飲食產生興趣,而逐漸地往一般民眾傳播。
從中國東傳的豆腐一開始是寺院中僧人的食物,本來在寺廟中的飲食,後來附近的居民也對這種飲食產生興趣,而逐漸地往一般民眾傳播。
從中國傳入的豆腐,在日本不僅於寺院之中流行,也廣為民眾所接受,或許豆腐的淡味,頗符合日式料理的精神。江戶時代的《豆腐百珍》就記載各式各樣的豆腐做法,其中將豆腐料理分成六個等級,寫下作法並且加以品評。
根據《豆腐百珍》,田樂就是將豆腐以竹籤串過之後,抹上味噌簡單地燒烤,也有加入砂糖或是白味噌、紅味噌燒烤,或是刷上醬油調味。田樂可以說是豆腐料理最基本的調味方式,做法簡單,也最能吃出豆腐的原味。
形塑日本料理最重要的味覺來源就是醬油,而日本料理的東、西差異也在於醬油。關東人喜歡以濃口醬油調味、而關西人則是薄口醬油。
關東醬油的原料,大豆與小麥是1:1,做出來的醬油較黑,關西人覺得這樣的醬油太濃、太嗆。
由於江戶是新興的都市,除了將軍與武士階層之外,一開始在這裡討生活的芸芸眾生大多是勞動階層,又以男性居多。濃口醬油的味道較重,提供勞動階級所需的鹽分和口味。
江戶料理就是以濃口醬油為基底的料理。
田樂屋除了用竹籤串烤豆腐,也烤蒟蒻、高麗菜捲和章魚,這些都成為後來關東煮的食材。蒟蒻從平安時代以來,由於日本人不吃獸肉的關係,引進素食的食材,也成為江戶時代田樂屋的食材來源。
關東煮的誕生
從田樂甚麼時候變成關東煮呢?其實是等到江戶後期,快要明治維新時才開始有關東煮或是おでん的出現。有人說關東煮最早來源於關西,或許是因為以昆布熬煮的高湯在大阪較多的關係。
幕府時代,大阪做為當時最大的商業城市,開啟了與北海道的交易,北海道採摘的昆布大量的運往大阪,大阪的昆布多到成為孩子們的零嘴,也成為熬湯、入菜的選擇,昆布高湯、醋浸昆布絲……等料理成為關西味的重點。
關東煮沾染關西風的原因還在於關東大地震的關係,當時東京很多的田樂燒店倒閉,關西的商人此時趁機進入東京開店,將大阪的味覺帶進東京,像是以薄口醬油所煮成的昆布高湯,就成為後來關東煮高湯的來源。
由於關東煮一直到幕府時代晚期和明治維新初期才成為東京流行的食物,目前在東京仍能找到一些「老舖」,透過這些老店也可以看到關東煮飲食風俗的改變。像是大正14年(1925)於銀座所創立的「お多幸」,本來是關東風的老舖,關東大地震之後,也採用了關西風的醬油。
關東煮得名於關東,卻沾染了關西風的醬油與昆布味的高湯,日本東、西的差異與文化交流,透過關東煮可以略知一二。
"「田楽」是甚麼呢?指的是烤豆腐。" 雖然不能說錯..., 但似乎有欠精準...
回覆刪除根據wiki jp https://ja.wikipedia.org/wiki/...
田楽(でんがく)は、平安時代中期に成立した日本の伝統芸能。楽と躍りなどから成る。「田植えの前に豊作を祈る田遊びから発達した[1]」「渡来のものである」などの説があり、その由来には未解明の部分が多い。
田乐是平安中期至室町末期流行的传统舞乐。后来田乐衰微,猿乐流行。人们将涂抹了味噌酱的烤豆腐串叫做“田乐”,据说是因木棒上串着豆腐的样子有点像踩高跷穿白衣的田乐法师。《豆腐百珍续编》中附有田乐法师与豆腐串的比较图
又, 文章中還是未提及為何用竹籤串著烤的料理變成放到湯鍋裡煮?
回覆刪除這不正是田樂變成關東煮最關鍵的部分?
還盼補足...,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