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0日 星期六

金閣寺與《金閣寺》


先來說宗禪宗公案。

《景德傳燈錄》:

師因東西兩堂各爭貓兒。師遇之白眾曰。
道得即救取貓兒。道不得及斬卻也。眾無對。師便斬之。
趙州自外歸。師舉前語示之。
趙州乃脫履安頭上而出。師曰。汝適來若再。
即救得貓兒也。



禪宗公案,人言殊異,歷來各有不同的詮釋與見解,端賴自己的修行與體悟。簡單的翻譯一下這則故事:
 
 
東西兩堂的僧眾因為爭奪一隻貓而起爭執。南泉和尚經過,抓住貓並且提起刀子,向僧眾說:「你們說說看,如果知道我做此事的道理,貓兒就可得救;如果不行我就殺了這隻貓。」僧眾們面面向覷,不知所措,南泉和尚便將貓殺了。

此時趙州從外面回來,南泉禪師問他對這件事有何看法,趙州將鞋子放在頭上便走了出去。南泉和尚說:「如果趙州在的話,小貓就得救了。」
 


我對於歷來的禪宗如何解釋這條公案並不熟悉,但也並不是太在乎歷來的解釋。

南泉對於僧眾們因為小貓而墮入爭執,乃是因為落入凡間的慾望而有所執念。他希望弟子們能看破自身的執念,無料弟子們不懂禪師的意思,南泉就將小貓給殺了。

趙州理解南泉禪師的想法,將鞋子放在頭上或許暗喻著僧眾們的爭執對於佛門弟子而言是「本末倒置」,清淨之地怎會為了一隻小貓而起凡念呢?然而,趙州也不滿南泉將貓給殺了,因為殺生也是本末倒置的做法,故便往外走去。

金閣寺

談金閣寺為什麼提到「南泉斬貓」的禪宗公案呢?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中,這宗公案可以說是貫穿其間,只是三島的詮釋將之與金閣寺的美連結在一起。

在三島的版本之中,貓成為美的化身,東西兩堂的僧眾為了「美」而爭。然而,貓是美的化身,毀了貓卻無法斷絕美的根源。
 



小說《金閣寺》最後主角將金閣寺燒毀,為的是對於美與不滅的追求:

如果燒毀金閣,也未嘗沒有教育上的意義,因為大家可以類推,所謂不滅並沒有任何意義;可讓世人瞭解,他雖然屹立於鏡湖畔五百五十年,卻不能成為任何事情的保證;也可給人類一個啟示─明天也許我們會遭遇毀滅的恐怖。

當我參觀金閣時,始終困惑於一間禪寺為什麼會裝飾得如此金光閃耀。然而,金閣的輝煌不是俗艷,而是帶著一種距離,一種不是現實世界的產物。三島由紀夫清楚地抓住金閣寺這種超脫凡俗的美,作為人類創作物品的極致表現。
 



三島的作品以1950年金閣寺的燒毀事件為藍本,當時於金閣寺見習的僧人林承賢縱火燒了金閣。林承賢患有嚴重的口吃,似乎還有精神上的疾病,事件後自殺未遂,母親聽聞之後從保津峽的列車跳下自殺。這件事本身就充滿奇特的色彩,三島由紀夫改編後,將金閣寺的「美」作為其中的主題,使金閣寺和燒毀事件更具傳奇性。

簡單的看了金閣寺的歷史,其為室町幕府大將軍足利義滿出家之處,將這裡作為其後半生的居所,義滿死後成了鹿苑寺。
 



金閣寺前臨鏡湖池,為三層的寶塔建築,第一的「寢殿造」主要為佛堂,中間供奉釋迦如來,左側則是出家後的義滿坐像、第二層的「書院造」則供奉觀音與四天王像、第三層則為「究竟頂」,供奉佛舍利。在尖塔上有一隻銅鎏金的鳳凰。由於第二層和第三層外表貼上金箔,故俗稱為「金閣」。

然而,或許在足利義滿的時代,金閣的美還無法如此超凡入聖。義滿雖然是個有文化涵養的大將軍,但出家後還是掌握大權,金閣寺附近除了佛寺外,還有公卿間、集會所、天鏡閣、拱北閣、泉殿閣等提供大臣與僚屬休息之處。
 



金閣的意境應該還是等義滿死後,其子義持請夢窗疏石禪師為住持時,才能將金閣的美凸顯出來。夢窗疏石對於庭院的設計,使得世俗之人可以透過具體的形象、花草和庭院感受到禪意。         

一草一木對於夢窗疏石而言都是禪。金閣寺在山的環繞下,以鏡湖池為中心,構建成回遊式庭園。池內有葦原島、鶴島、龜島等多座島嶼,還配置了畠山石、赤松石、細川石等奇石。

在池水的映照下,彷彿成了虛幻的倒影,有種不真實的感覺,進入虛空,而使人忘記現實與虛幻之間的差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