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年最重要的活動就是到神社參拜。日文中的「初詣」(はつもうで),也稱為「初參」,指的是新年(從初一到初三)第一次神社或是寺廟參拜的活動,感謝神靈們對於過去一年的保護,也希望新的一年之中可以順利平安。
「初詣」人潮最多的地方是東京的明治神宮,每年正月的頭三天就將近三百萬人以上的參拜者,在日本神社當中首屈一指。
以往日本過農曆年,明治神宮的「初詣」並不是很久遠的傳統,甚至看似古樸的明治神宮也不到百年的歷史,它的建造其實是一段「傳統」與「現代」的對話,是日本近代歷史的一部分,甚至台灣也參與其中。
明治神宮
從山手線的原宿站出來,是東京年輕人的流行聖地,往前走一點,則是表參道,聚集高級時尚品牌的青山地區,由知名建築師所設計的大樓聚集於此。
在原宿站的背面,則是廣達七十萬平方公尺 的明治神宮,面積將近三個台北大安森林公園大小,整片森林在寸土寸金的東京市中心成為奢侈的存在。
在高達1200百萬人口的東京,明治神宮茂密的森林成為都市人得以舒展身心的空間,不僅成為市民參拜的地點,還成為類似公園的空間。
令人驚訝的是在二十世紀初期,這座森林並不存在,從記載當中來看,這裡有一株巨大的樅樹。在大名彥根藩的宅邸之中,生長的大樅樹十分有靈氣,根部的洞穴充滿著從樹上滴下的靈水,對於治療眼疾很有功效。
這株樅樹不知生長了多少年、歷經了多少代,枯死之後又復生,成為地名「代代木」的由來。
目前的明治神宮像是原始林一般的茂密,但卻是近代才「創造」出來的,是為了彰顯民族精神的現代創造物。事實上,不只明治神宮的森林,明治神宮一直到今天青山一代的「神宮外苑」也是現代化過程的創造。
目前的明治神宮像是原始林一般的茂密,但卻是近代才「創造」出來的,是為了彰顯民族精神的現代創造物。事實上,不只明治神宮的森林,明治神宮一直到今天青山一代的「神宮外苑」也是現代化過程的創造。
「神宮外苑」是一塊類似公園的地帶,週日往往聚集大量的人潮,外苑秋天的銀杏並木還是賞黃葉的最佳去處。除此之外,外苑還包含霞之丘競技場、神宮外苑球場、聖德繪畫紀念館……等,而這些都是由「宗教法人」的明治神宮管理局所經營。
從明治神宮的歷史可以看到日本人如何思考自身的「傳統」與「現代」,在這個過程中兩者並不是矛盾與對立,而是兩隻腳相互並行,共同撐起日本現代的文化。
立憲君主之死
從明治神宮的歷史可以看到日本人如何思考自身的「傳統」與「現代」,在這個過程中兩者並不是矛盾與對立,而是兩隻腳相互並行,共同撐起日本現代的文化。
立憲君主之死
1912年的夏天,中華民國剛成立不久,東亞世界的島國也不平靜,即位四十五年的明治天皇駕崩……
日本歷史上有超過百位的天皇,所以崩了一位也不是甚麼新聞。但是,明治天皇駕崩可不一樣,是真的新聞。
媒體很謹慎地處理天皇駕崩的問題,政府也相當的緊張,因為這是立憲君主的第一次駕崩。在舊的體制之中,一般民眾雖然知道有天皇的存在,卻是近於神的存在,知道但見不到。
但是立憲君主制之下,一君萬民,天皇成為國家的領導人,必須透過透過公開地「展示」拉近與民眾的距離,讓民眾感覺到天皇的存在。
紀念天皇
當天皇死後,以東京市長阪谷芳郎為首,提出將明治天皇葬在東京的陳情,指出將明治天皇葬在東京是全體東京人的願望。
明治維新之後,天皇東遷,以東京為首都。但是,京都出身的明治天皇,曾經表達在駕崩之後,仍想回葬故土的意願,因此明治天皇陵選擇在京都的伏見桃山。
天皇陵無法設置在東京,但是東京民眾對於明治天皇有異常的感情,因為明治維新就是以東京為中心的國家統一運動,日本也因此進入現代化。帝國憲法的制定、帝國議會的開議、教育敕令的發布,奠定了近代日本的基礎,而且在日俄戰爭之中打敗了俄國,成為世界強權。
以企業家澀澤榮一為首的請願運動,向政府提出了明治神宮的紀念運動。但是,天皇要怎麼「紀念」呢?要如何讓後世的人瞭解到明治天皇的偉大呢?
當時很多人參考西方國家的作法,提出了立銅像、博物館、美術館、公園、養育院、學校、發行郵票等「現代」的作法,這些公共建築與紀念物可以教育民眾明治天皇的聖德,永懷其功績。
但是,也有人覺得除了仿照西方的做法之外,對於日本的「傳統」也必須尊重。明治維新確認了神道教是以天皇為主體的信仰,雖然國民有信仰的自由,但是信奉神道是國民的義務,所以公園、博物館、銅像無法彰顯日本的宗教儀式。
於是,在「傳統」與「現代」的兩種力量之下,東京商業會議發起一場由下而上的陳情,企業家和議員上書政府的「覺書」,提議將明治神宮分成「內苑」、「外苑」,前者為神域、後者則是現代性的紀念事業。
這樣的提議成了現在「神宮內苑」與「神宮外苑」的配置,前者是「神道」的體現,後者則是現代性建築。本來「外苑」的場地是為了明治天皇即位五十周年的「日本大博覽會」場地,因為明治天皇的駕崩而取消,原來參與博覽會的企業家轉而支持明治天皇的紀念事業。
於是,在「傳統」與「現代」的兩種力量之下,東京商業會議發起一場由下而上的陳情,企業家和議員上書政府的「覺書」,提議將明治神宮分成「內苑」、「外苑」,前者為神域、後者則是現代性的紀念事業。
這樣的提議成了現在「神宮內苑」與「神宮外苑」的配置,前者是「神道」的體現,後者則是現代性建築。本來「外苑」的場地是為了明治天皇即位五十周年的「日本大博覽會」場地,因為明治天皇的駕崩而取消,原來參與博覽會的企業家轉而支持明治天皇的紀念事業。
國家與社會的力量共同在明治神宮的建造上展現出來,「內苑」的經費由政府負擔,「外苑」的建造則由民間共同負擔的「獻納金」所構成。
神宮內苑的森林
「神宮內苑」成為了國家計劃性創造的信仰空間,從本來只有一株的「代代木」創造出廣闊的森林。對於日本人而言,森林具有宗教性的象徵,即使大規模的工業化與現代化,目前國土仍然有70%的面積為森林所覆蓋。
神宮內苑的森林
「神宮內苑」成為了國家計劃性創造的信仰空間,從本來只有一株的「代代木」創造出廣闊的森林。對於日本人而言,森林具有宗教性的象徵,即使大規模的工業化與現代化,目前國土仍然有70%的面積為森林所覆蓋。
神道認為萬事萬物皆有靈,自然的創造物背後都有其神性,森林及樹木所聚集之處就成為重要的信仰空間。
根據植物學家的研究,明治神宮的樹木種類匯集了日本全國而來的三百多樣樹種,並不只是東京當地的樹種而已。
在建造明治神宮的過程之中,這座森林移植了全國不同地方高達九萬株以上的樹木,以「獻木」的運動為名,號召全國各地捐獻樹種。
明治神宮所接受的樹種,不接受國外的樹種,必須是日本「國」內的樹種。從樹種加以研究,就可以知道當時日本「國」的界線在哪裡?或是他們心目中國家的界線何在?
除了我們所知道的當代疆域,像是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沖繩等地的樹種之外,還包含了殖民地台灣、朝鮮與關東州(中國東北及北京附近)的樹種。明治神宮的大鳥居,是以台灣丹大山的扁柏所製,由此可以看到台灣在其帝國之中的重要性。
明治神宮所接受的樹種,不接受國外的樹種,必須是日本「國」內的樹種。從樹種加以研究,就可以知道當時日本「國」的界線在哪裡?或是他們心目中國家的界線何在?
除了我們所知道的當代疆域,像是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沖繩等地的樹種之外,還包含了殖民地台灣、朝鮮與關東州(中國東北及北京附近)的樹種。明治神宮的大鳥居,是以台灣丹大山的扁柏所製,由此可以看到台灣在其帝國之中的重要性。
透過樹種,我們可以知道明治神宮是日本帝國的空間想像,森林象徵著日本帝國神聖領土,而坐落於森林中的神宮則是日本帝國的創建者、被神格化的明治天皇。
相較於具備宗教信仰空間的神宮內苑,外苑則是世俗化、現代化的公共空間,建立了西式的球場、紀念館、體育場、繪畫館,同時培養國民對西方現代化過程中的運動、繪畫和文化進行產生興趣。
相較於具備宗教信仰空間的神宮內苑,外苑則是世俗化、現代化的公共空間,建立了西式的球場、紀念館、體育場、繪畫館,同時培養國民對西方現代化過程中的運動、繪畫和文化進行產生興趣。
從「神宮內苑」到「神宮外苑」具體地說明日本人在思考西方與東方、現代與傳統等課題時的複雜度。在現代化的過程之中,同時為日本人的「傳統」立了神祖牌、尋找到文化上的寄託、精神上的象徵與宗教的憑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