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2日 星期五

已不再是戰後了!1964年的東京奧運及其時代(上)


《讀賣新聞》於2011年舉行〈昭和時代的象徵〉民意調查,排名最高的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而是1964年的東京奧運,兩件事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記憶,但是美好的記憶較令人難忘。

日本是亞洲第一個舉辦奧運會的國家,今年是東京奧運舉辦的五十周年紀念。去年國際奧委會所公布的消息,確認了東京贏得2020年的奧運舉辦權,即將舉辦第二度的奧運,再度超越所有亞洲的城市。

奧運從來就不只是運動的盛事而已,奧運是民族自信心的投射、是國力興衰的表徵,同時也帶動經濟、社會與文化的成長。


 
已不再是戰後了


1945年於廣島和長崎所投下的兩顆原子彈,使得日本政府無條件的投降,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由美國託管長達7年的時間,直到1952年,日本政府才逐漸掌握重建的權力。

因為韓戰的關係,美軍將日本作為供應軍需的基地,加速日本戰後經濟的持續成長。1960年擔任首相的池田勇人提出「國民所得倍增計畫」,在十年之間將GDP13兆日圓增加到26兆日圓。

「已不再是戰後了!」這個詞彙在確定由東京爭取到1964年奧運的前後幾年大為流行,不僅為經濟報告當中所用,也成為當時的流行用語,並且成為一種意識形態的建造。

評論家中野好夫就以〈已不再是戰後了〉於《文藝春秋》發表文章,指出:「對於敗戰的教訓之反應,不論光明與黑暗……差不多是時候了,我們敗戰的傷痛,必須以更沉潛的形式,讓它活在未來。」
把傷痛藏在心裡,並且以它為力量,走向未來,東京奧運就是在這樣的時代氛圍之中拉開序幕。

代代木競技場

東京奧運的運動場館最令人驚豔的就是由丹下健三所設計的代代木競技場,由於以往亞洲的建築師沒有設計過如此大型的體育場館,對於日本的建築家和結構設計的運算都是一大考驗。

丹下健三出生於1913年,畢業於東京大學建築系,在日本戰後的建築家系譜之中,與前川國男算是第一代;第二代則是1928年出生的槙文彥、菊竹清訓、31年和34年的磯崎新、黑川紀章;41年出生的東邪與西毒:安藤忠雄和伊東豐雄。
出生於戰前的丹下健三,經歷過戰爭的洗禮,在戰爭期間沒有甚麼建築可供設計,於是進入東大的研究所繼續進修,直到戰後,他才得以大顯身手。

1964年東京奧運的主場館代代木競技場是丹下健三的成名之作,當時他年逾五十,在創造力和執行力都達到顛峰,搭配年輕的結構師坪井善勝,在建築結構上解決大師的設計難題。

由於當時沒有電腦運算,代代木競技場內部最為特殊的在於120公尺長的空間之中沒有落柱,為了展現出廣闊的空間感,以吊橋一般的造型,創造出懸吊的大跨度空間結構。而外部則是渦形螺旋狀的流線建築,呈現出流動的感覺。

如今這座體育館仍在代代木公園旁,各式各樣的活動仍然舉辦著,有機會到體育館旁走一遭,大師的設計仍然令人驚豔,每一個角度都有不同的美感,不是幾何、規律的美,是帶點靈活、動感的美。

丹下健三此一時期的建築不是單純的對於國外建築的模仿,從日本古代神社的圓型和豎穴式的住居得到靈感,發揮高度的想像力與創造力,結合建築的材料、符合運動場的功能與設計上的美感,突破體育場的建築空間設計,堪稱劃時代的作品。這座體育館還得到國際奧委會(IOC)的特別功勞獎,在奧運歷史上可說是空前絕後。
所有東京奧運的場館都在舉辦前一年陸續完成,甚至在前一年的10月就舉辦體育周的活動,測試場館以及熟練運動賽事的進行,期望在正式比賽時零錯誤,具體的展現出日本人工作的細緻程度。

大建設

東京奧運不只是運動會而已,日本政府一系列的大型建設計畫也隨著東京奧運一起進行,像是東海道新幹線、名神高速公路、地下鐵系統。

東海道新幹線在奧運開始之前的九天營運,當時成為世界鐵路技術上的大突破,時速高達200公里的子彈列車為人類交通史奠定重要的里程碑。2014年新幹線經營了五十年,從東海道新幹線開始,東北、長野、上越、山形、秋田、山陽、九州……等都鋪設新幹線,將一個國土面積狹長的國家打造成一日生活圈。
戰後殘破的東京,鋪有柏油的路面只佔30%,在奧運前夕則達到70%,環首都圈的高速公路也完工,這一時期所採用的高架道路,即使在今日仍然成為東京的都市景觀之一。

東京地鐵的路網也隨著奧運鋪設,為了方便奧運的旅客從羽田機場通往市中心的單軌電車也隨著路網連接起來。

相比於奧運的四億五千萬美元的經費,大建設的資金超過六十四億美元,可見奧運所帶動的整體建設,加快東京建設的速度。

在下一集之中,我們將看到國民素質的提升、聖火傳遞、開幕儀式,以及整體評估奧運的歷史記憶,並且展望未來2020年的東京奧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