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平安神宮為中心的區域,涵蓋京都最多的博物館,包含市立動物園、美術館、圖書館、勸業館和京都會館群集的文化公園。
東山附近也聚集著京都最知名的料理亭,我們曾在菊乃井用過餐,在伊藤博文舊居所改建的咖啡館度過沉靜的夜晚。南禪寺的湯豆腐順正,改建以往的順正書院,使用南禪寺純淨的水質,搭配著懷石料理的湯豆腐,使我們得以體驗日式的飲食文化。
春天時則住在南禪寺附近的料理亭菊水,在蹴上的傾斜鐵道與平安神宮旁欣賞著櫻花。美不勝收,春櫻秋楓的東山,有著傳統的日式美饌,也有上百年的古剎,宛如走進時光隧道回到過去,但其實背後充滿著現代化的技術,使得傳統能與現代技術並存,擷取便利的生活方式,卻不傷害到原有的傳統文化。
古都從明治維新開始,就一直在生活之中進行著「傳統」的「現代」詮釋。
南禪寺
南禪寺在京都的佛寺中地位相當高,名列五山之中最高的位置,佛學的傳統見證了漢和之間的文化交流,開山禪師無關普門曾入宋修法,在靈隱寺和淨慈寺中求學習法,深入瞭解漢傳佛教的精隨。
日僧入漢,漢地的僧人也跨海弘法,南禪寺第三任住持為臨濟宗的一山一寧禪師,受元成祖的命令赴日度化日本,時值元朝跨海攻打日本之後,雖然兩次都沒有成功,但使日本人對這位跨海而來的高僧產生懷疑,以為其是奸細,禁錮於伊豆的修善寺之中,一寧禪師不以為意,仍修禪求道,後來幕府認識到他是一位有道高僧,禮聘其主持建長寺、圓覺寺和淨慈寺。
一山一寧以其博學多聞贏得日本人的尊重,當時的後宇多上皇仰慕一寧禪師,向幕府下詔,邀請其往南禪寺主持。南禪寺為十方叢林,不限定由自己的弟子所繼承,而是邀請各方的高僧主持,故南禪寺建立之初即廣開大門,向諸方求教,使得其寺運不墜,後來的明極楚俊、清拙正澄等也都是從漢地東渡的高僧。
南禪寺除了在佛學的傳承上有深厚的傳統之外,建築上也屬一絕,於1628年所完成的「三門」,是藩主藤堂高虎為了紀念戰爭中死難的士兵所修建,「三門」並非三個門,而是象徵「空門」、「無相門」和「無顯門」中佛學的三個境界。
曾經到過南禪寺的人一定很熟悉之中的「水路閣」,穿越南禪寺的紅磚拱型水道,為明治維新時仿照羅馬時代的水道建築,原本鮮紅的紅磚,歷經時間的洗鍊,紅磚上生長著青苔,搭配著南禪寺的蒼松巨木,成為不少電影中取景的對象。
如果沿著水路往北,會走到著名的「哲學之道」,得名自日本的哲學家,也是京都大學教授西田幾多郎在此道上沉思、散步。由於有著清澈的溪水,春天的櫻花綻開,夏天則有螢火、蟬鳴,秋天的楓紅,外加學生、教授在附近生活,很多咖啡店與飲食店也在此聚集,成為京都的觀光名勝。
如果不了解京都的現代化過程,會以為這些風景本來就在那裡,彷彿與古都的傳統一樣悠久,然而,東山附近的景觀,不僅是傳統的古蹟,也是京都現代化的一部分。
風起雲湧的幕末,維新志士們推動著大政奉還,舊幕府力量最大的為關東地區,天皇遷都東京以平息關東的舊勢力。遷都之後,隨著天皇移居東京的公家、官吏和商人們,使京都的人口銳減,從原本的35萬人驟減到20萬人左右。
然而,京都市民並沒有消極下去,反而投注大量的心血在京都的復興,新時代的復興不只是傳統文化的再創造,而是得思考現代的技術如何與京都這個城市共存共榮,琵琶湖疏水道就是其中一項很重要的工程。
為了改善運輸的問題,當時的官員們嘗試建立水道,引進京都東面琵琶湖的水,相連之後就可以更進一步的與大阪的淀川相連接,解決運輸成本的問題。
時代創造青年,青年也同時創造時代,京都府知事北垣國道破格委託了一個大學畢業生擔任此項重責大任。田邊朔郎當時就讀於工部大學,也就是後來的東京大學工學院,畢業的論文就是琵琶湖的疏水道計畫,田邊朔郎指出疏水計畫的優點可以促進工業發展、帶來運輸的便利性、供給稻田灌溉之用、水道之水尚可提供防火、使京都居民的飲用水不餘匱乏、還可以淨化市區的河川。
琵琶湖疏水道的工程對於當時的日本人而言十分困難,不僅要解決水位高低差的問題,還有不同長度的疏水隧道,都在在考驗著年輕的工程師田邊朔郎。最長的隧道在琵琶湖側,總長超過2400公尺 。由於當時的日本人尚不熟悉現代工程,進行之時還造成不少人的傷亡。
田邊朔郎的計畫後來不僅促成了運輸的便利,還在蹴上開了日本第一座的水力發電廠,由於水力的電力,使得京都在現代化早期,其工業、商業和一般民間用電不需使用煤炭,降低了工業發展所帶來的汙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