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克」就像很多名詞一樣,一開始的意涵隨著時代的改變,漸漸滲透到各個角落和不同的文化之中。就如同今年五月到八月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展覽:《龐克:從混亂到服裝》(Punk: from Chaos to Couture)。大都會博物館的執行長Thomas P. Campbell指出:「龐克不是一時的流行現象,它是一種態度、文化和美學。」
媒合龐克展在大都會展出的重要人物是服裝學院(Costume Institute)的Andrew Bolton,他指出龐克此次展覽的概念:「龐克在音樂圈成形,但接著卻如煽動者般啟發了時裝界,設計師從中挪用無政府主義和造反、破壞、對抗的精神,而龐克族的D.I.Y.實踐也影響了高級時裝的訂製傳統。我希望呈現龐克文化與其符號象徵,如何從音樂跨界時尚並造成巨大影響,轉化為長遠深厚的時裝美學。」
在英國所掀起熱潮的龐克音樂,與當時英國的環境與青年人的憤怒有關。70年代的英國或許和現在有點類似,經濟蕭條,高度的失業率,尤其是年輕人的失業,而六○年代象徵年輕人運動的搖滾音樂與嬉皮也逐漸地商業化,搖滾偶像都賺了大錢,缺乏了反叛與純真的精神。
維京唱片在1975年簽下性手槍(Sex Pistols),他們的專輯God Save the Queen,將女王伊莉莎白的嘴巴以性手槍的標籤封著,作為對英國政府、社會與文化的發洩與憤怒。性手槍的表演方式相當驚人,甚至充滿暴力,向觀眾吐口水、尖叫、有時還打起架來,分不清楚表演者與觀眾的差別。
維京唱片在1975年簽下性手槍(Sex Pistols),他們的專輯God Save the Queen,將女王伊莉莎白的嘴巴以性手槍的標籤封著,作為對英國政府、社會與文化的發洩與憤怒。性手槍的表演方式相當驚人,甚至充滿暴力,向觀眾吐口水、尖叫、有時還打起架來,分不清楚表演者與觀眾的差別。
「龐克」從來就沒有一套立場、或是主張,但具有「態度」,或許讓人感覺到他們的憤怒、暴力與衝撞,進而質疑腐朽的社會體制與文化傳統。
咆哮的聲音、憤努的情緒可以展現青年人的憤怒,身體的裝扮、服飾自然也是一種表達的方式。青年們在身體上穿環、吊掛金屬鍊,穿著刻意撕破的牛仔褲、腳踏皮靴,將頭髮染得五顏六色,或是弄得像刺蝟。
咆哮的聲音、憤努的情緒可以展現青年人的憤怒,身體的裝扮、服飾自然也是一種表達的方式。青年們在身體上穿環、吊掛金屬鍊,穿著刻意撕破的牛仔褲、腳踏皮靴,將頭髮染得五顏六色,或是弄得像刺蝟。
服裝通常是展現某種階級、性別和品味的象徵,或是自我訴求的表現,在龐克的服裝訴求上看不到男與女的差別,將既有的衣服重組或是撕破則帶有漠視衣服所代表的界線。
龐克音樂與衣服的結合,打從一開始就成為一種青年人次文化的具體實踐。性手槍樂團的經紀人麥爾坎•麥克勞倫和妻子薇薇安‧魏斯伍德(Vivienne Westwood)在倫敦開設服飾店,將之命為SEX。
龐克音樂與衣服的結合,打從一開始就成為一種青年人次文化的具體實踐。性手槍樂團的經紀人麥爾坎•麥克勞倫和妻子薇薇安‧魏斯伍德(Vivienne Westwood)在倫敦開設服飾店,將之命為SEX。
服飾的具體想法企圖打破當時的審美概念和對於服裝的想像,以「衝突打扮」(confrontation dressing)的概念將舊的衣服重組,不規則的剪開或是撕裂,再以別針扣上,有時再搭上象徵優雅的紳士帽,凸顯其中的矛盾。
打破高級文化與低級文化的差別,透過服裝進而質疑區分界線的社會和文化體制,大都會美術館的「龐克」展或許也帶有這樣的想法,在大都會美術館這樣放著「高級」藝術的地方,將街頭的龐克帶進美術館。
打破高級文化與低級文化的差別,透過服裝進而質疑區分界線的社會和文化體制,大都會美術館的「龐克」展或許也帶有這樣的想法,在大都會美術館這樣放著「高級」藝術的地方,將街頭的龐克帶進美術館。
麥爾坎•麥克勞倫和薇薇安‧魏斯伍德當時在倫敦的店也被重現在博物館之中,作為龐克的教母,薇薇安不將自己視為設計師,「而是一個透過穿著來質疑腐敗現狀的人。」(but as someone who wished to confront the rotten status quo through
the way I dressed)
在接下來的四個大展廳中,每一廳都有其主題,展現龐克從70年代到今天在服裝上的啟發與影響,由於時裝學院促成這次展覽,所展出的服裝超過100件。展示的服裝有一系列原始龐克的經典造型,其餘的則是受到龐克運動的啟發,不一定每個設計師都具有龐克的精神,或是有龐克的文化與社會態度。
四大展廳的主題分別是: “d.i.y hardware”、 “d.i.y bricolage” 、 “d.i.y graffiti and agitprop” 、 “d.i.y destroy”。
在高級服裝界,1977年Zandra Rhodes將婚紗撕裂之後,再以別針串起,成為龐克運動和高級服裝混合的開始。當今知名設計師Karl Lagerfeld、Christopher Bailey、Marc Jacobs和Jean Paul Gaultier的部分作品中或多或少都帶點龐克的風格,像是迴紋針、鉚釘、或是金屬的元素。也可以看到最近加勒斯‧普(Gareth Pugh)運用大量的垃圾袋,編織成高級服裝,打破對於高級服裝的想像。
時至今日,每個人對於龐克都有一點模糊的認識,也有自己的看法,加入鉚釘、別針或是金屬等風格的衣服是否就代表「龐克」,就我的想法來說,大都會本次的展覽著重在時裝的呈現,而不是龐克的精神。龐克充其量只為這些服裝點綴性地加入了一些裝飾。作為當年龐克精神的代言人,魏斯伍德對於這次的展覽有這樣的看法:「我覺得這很可笑。我還特別討厭那些美國記者。每次龐克風潮一來,他們就拿我出來炫耀。」
服裝的分析,看Fashion Memo: http://fashionmemo.blogspot.ca/2013/07/met-punk.html
在接下來的四個大展廳中,每一廳都有其主題,展現龐克從70年代到今天在服裝上的啟發與影響,由於時裝學院促成這次展覽,所展出的服裝超過100件。展示的服裝有一系列原始龐克的經典造型,其餘的則是受到龐克運動的啟發,不一定每個設計師都具有龐克的精神,或是有龐克的文化與社會態度。
四大展廳的主題分別是: “d.i.y hardware”、 “d.i.y bricolage” 、 “d.i.y graffiti and agitprop” 、 “d.i.y destroy”。
在高級服裝界,1977年Zandra Rhodes將婚紗撕裂之後,再以別針串起,成為龐克運動和高級服裝混合的開始。當今知名設計師Karl Lagerfeld、Christopher Bailey、Marc Jacobs和Jean Paul Gaultier的部分作品中或多或少都帶點龐克的風格,像是迴紋針、鉚釘、或是金屬的元素。也可以看到最近加勒斯‧普(Gareth Pugh)運用大量的垃圾袋,編織成高級服裝,打破對於高級服裝的想像。
時至今日,每個人對於龐克都有一點模糊的認識,也有自己的看法,加入鉚釘、別針或是金屬等風格的衣服是否就代表「龐克」,就我的想法來說,大都會本次的展覽著重在時裝的呈現,而不是龐克的精神。龐克充其量只為這些服裝點綴性地加入了一些裝飾。作為當年龐克精神的代言人,魏斯伍德對於這次的展覽有這樣的看法:「我覺得這很可笑。我還特別討厭那些美國記者。每次龐克風潮一來,他們就拿我出來炫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