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MBO即是Down Under the Manhattan Bridge Overpass,在曼哈頓大橋(The Manhattan Bridge)和布魯克林大橋(The Brooklyn Bridge)下,由此可以遠眺曼哈頓的下城。近來結合附近原有的古蹟,成了紐約旅遊的一個新地標。
對於饕客而言,這裡有Jacques Torres Chocolate,Mr.
Torres是全美知名的甜點廚師,經常在電視上教授甜點的製作,布魯克林DUMBO的巧克力店是其創始店。Grimaldi’s則以它磚牆砌成的大烤爐烘培出來的披薩聞名;也有米其林星星的River
Café;另外,在碼頭旁的冰淇淋店
Brooklyn Ice Cream Factory也相當聞名。
從地鐵A線的High
Street出來,走進旁邊的住宅區,寧靜的街區,磚牆砌成的的房子,往東河(East
River)的方向走去,旁邊是布魯克林大橋石砌的大拱門,地鐵喀嗤喀嗤的聲音在旁邊迴盪著,一股屬於紐約的氣氛與聲音。然而,腳下的地面已經從柏油路面成了一塊一塊的石板路,展現出歷史的感覺,這裡和對岸的華爾街在以往都是繁忙的碼頭與港口。
在1880年的時候,布魯克林是全美第三大的製造中心,DUMBO位於河邊,利於水路運輸,當時在港邊有煉糖、咖啡包裝、肥皂、鞋子……等各式各樣的工廠。如果仔細尋找,過去人們所留下的足跡並不難發現,雖然現在的布魯克林已經不再是繁忙的河港,在河岸上還是有著船舶來來去去,從曼哈頓到布魯克林的船班始於1642年,當時此地還是荷蘭人的聚落,紐約也還不是紐約,稱作新阿姆斯特丹。
當紐約逐漸成為繁忙的都市,來往於曼哈頓和布魯克林之間就需要一條橋以應付交通的流量。在1870年,德裔的設計師John Augustus Roebling開始設計布魯克林大橋,總共花了13年才竣工(秦始皇蓋長城據說只花了12年!)。之所以如此費時的原因在於當時的工程技術還不夠進步,故施工中也造成了27人的死亡,甚至包括工程師本人。老羅布林因為腿陷入甲板和渡輪之間遭到夾斷,幾個星期之後因為壞蛆而死。
老羅布林死後由其兒子小羅布林繼承其父業,然而,小羅布林在水下進行測量工作時,得了潛水夫病而導致癱瘓,即使在大橋建成之後,也無法走上自己親蓋的建築。
在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的小說《紐約三部曲》(The New York
Trilogy)之中,以一種詭異的語調講述這個故事,老羅布林受傷後,本來可以不必死,但他相信唯一可以救治自己的方式就是把自己浸在水裡,一個致力於建築橋梁的設計師,讓人們可以不需要弄濕身體的人,竟然相信使自己痊癒的方式是將身體浸在水中;小羅布林在罹患潛水夫病之後,只能在布魯克林的家中用望遠鏡看著橋梁的施工情況,透過妻子傳達指令,他瞭解橋梁的每個細節,整座橋就浮現在他的腦袋之中,然而卻一輩子無法走上這座橋。
這座曾是美國最高建築的大橋,每天來來往往川流不息的交通,是紐約的城市地標之一。在1883年竣工時,是當時建築上的突破,即使現在看來仍令人驚艷,除了建築上的成就之外,還多了一些美學上的價值,哥德式的石拱門,精巧的纜線拉載著橋面。
在布魯克林大橋旁的曼哈頓大橋,建築方式則比較不同,這座1909年完工的懸索橋,以鋼筋打造,是進入二十世紀的象徵之一。以經濟大恐慌與禁酒令時代的布魯克林為背景的電影《四海好兄弟》(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刻畫黑道兄弟之間的人生與愛情,導演Sergio Leone的遺世之作,電影海報的背景就是以曼哈頓大橋為背景,五名主角在電影海報之中走向高聳的大橋,海報呈現黃褐色的懷舊基調,現場看則是在紅色磚牆的建築之中,曼哈頓大橋泛著藍光呈現出對比,天氣好的時候還可以看到曼哈頓島上的帝國大廈。
在紐約,除了搭地鐵來往於各地,在地下那種密閉的空間穿梭之外,我喜歡以各式各樣的方式觀察這個城市,或散步、或搭計程車、或搭公車,或者搭渡輪,在DUMBO這樣的地方,乘著渡輪到對岸的華爾街,或是沿著東河逆流而上,看著曼哈頓的天際線,陰天的時候,整個曼哈頓鎖在雲霧之中;晴天的時候,每棟大廈歷歷可數。
散步於曼哈頓有時容易迷失在其線條狀的天空之中,乘船則可用一種旁觀的角度望著這座人來人往的城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