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7日 星期三
Skinner的遺產
William Skinner於60年代提出關於中國市場的理論影響甚大,是一個典範性的作品,理論提出後學者不管是反對或是認同,都得面對它所帶來的問題。Skinner的傳統中國農村市場模式區分基層市場(standard market)、中間市場(intermediate market) 和中心市場(central market),在這樣的架構中,再細緻的區分出八個層級的「市場」將城市與鄉村聯繫起來。Skinner的想法中,基層市場是農村居民交換日常生活所需的場所,也是農產品往上面層級市場流動的出發點;中間市場顧名思義則是在最高層次的城市與下面的市場之間扮演中間交換的角色;中心市場則是整個區域之中具備政治與戰略角色地位的城市,在市場交換中是整個大區域的中心。
Skinner的理論影響甚距,在他之後的相關研究已不計其數,他將市場的概念帶進了漢學界,提供學者們不同的視野。多年來,學者所批評的有一部分在於Skinner的理論太過完美,傳統中國市場的結構是否如此均衡?質疑這個問題則必須問Skinner的理論基礎何來,也就是他的材料、他的田野經驗。
Skinner在1949年與1950年初曾在四川做過三個月的田野,當時正值國共內戰的末期,1950年1月共軍進入了Skinner當時從事田野的地點:成都附近的三聖鄉。共軍進城後要求Skinner限期離開,按照Skinner的說法,當時他的田野材料和照片都被解放軍沒收。於是,一個完美的理論缺乏了材料,無法驗證。
然而,歷史的發展總是令人意外,Skinner死後,其後人在他的研究室發現了將近三百頁的田野資料和七卷的膠卷,從膠卷保存的狀態來看,這些檔案應該是有意的保存而非無意的忘記,Skinner為什麼刻意的隱藏這些資料?
Skinner的後人、華盛頓大學和四川大學現在打算出版這批資料,出版了以後將可以理解Skinner的材料是否可以支持他的理論,也可以進一步的理解他為什麼隱藏這批材料。
「第一屆兩岸歷史文化研習營—巴蜀文化」的第四天,在李孝悌老師「地方視野的明清士大夫」的演講後,我們聽了四川大學李德英教授用Steven Harrell在川大演講的Power Point介紹了Skinner這個令人感興趣的遺產以及參觀Skinner當初做田野的地方。
從Skinner當初的照片當中,三聖鄉當時還是一片一片的水塘,李德英教授提醒我們在2002年以前,這裡還保留了部分以往的景象,在02年之後,建商開始築起高樓,目前這裡矗立著一棟一棟的公寓大廈,處於成都三環之外,整個區域歸劃成「城鄉一體化」的示範區,「城鄉一體化」就是在快速城市化的當下,將大量累積的資本再投資在農業與鄉村上,按照官方的說法是將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作為一個整體,要統籌謀劃,以發展出兩者互惠的一個體系,在三聖鄉這邊的發展,主要將這邊建設為花市,販賣盆栽和花卉,周邊種植荷花,散佈著一些以農家菜為主的餐廳,發展成為成都市民假日遊憩的場所。
從川大老師得知,這個地方地景的變化是最近因為政治和經濟的關係才迅速改變,由Skinner當初農村經濟的交換集市轉變為以旅遊經濟為主的消費文化,如果Skinner的田野筆記發表了,三百頁的田野筆記和七卷底片,呈現了中共建政時期的四川農村經濟,2011年的夏天,在城鄉一體化的當代,兩者間的差距,應該是一個很好的題目以理解其間的變化。Skinner當初不想發表的田野材料的再利用,應該是他自己也想不到的遺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